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中学课本中鲁迅小说阅读指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23:14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科书《语文》选入鲁迅的小说共四篇,分别是《社戏》、《故乡》、《孔乙己》和《祝福》。本文对这四部小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阅读指导:第一,是解剖小说中谁是“谋杀者”。首先,指出“谋杀”祥林嫂和孔乙己不是具体的社会阶层和个人,而是统治者操纵的专制文化价值体系;进而,深入分析规训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何一步步地将人们迫害,孔乙己和祥林嫂作为所有“无声”的民众的一员沉默地死去;最后,笔者在课堂中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并总结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进行教学指导。第二,是探讨叙述者与作者的关系。首先,指出《祝福》中的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话语隐含着作者矛盾的内心,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启蒙话语缺失的艰难处境,以及对非理性因素所主导的启蒙话语的怀疑和有意的疏离,更深一层,则隐含着作者对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和文化秩序的嘲讽;其次,探讨《故乡》中叙述者在小说结尾处对“路”和“希望”评论干预,指出它们隐含着作者对文学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怀疑和悲观的情绪。尽管鲁迅对现实有着清醒的绝望的情绪,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消沉,他这种“反抗绝望”的精神,很值得学生学习。中学课堂应当呈现鲁迅真实而的丰富情感世界,才能提高学生对外部社会的感知力,保持真实的自我。最后,笔者在课堂中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并总结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进行教学指导。第三,是整体地分析《社戏》全文。中学课本只选入了本文原文的后半部分,由此,中学课堂往往仅对小说的后半部分进行讲解,这生硬地把作品完整的构思割裂开,使学生不能整体地理解文本。本文力图连接作者两个断裂的精神空间,将文本前后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和解读,以探究作者的创作立场及其理想的精神世界。中学课堂只有还原被遮蔽的鲁迅,剥开鲁迅被教条化、被意识形态化的外衣,寻找失落而真实的鲁迅形象,才能真正展示鲁迅小说的丰富的精神价值,从而获得鲁迅小说真正的教学意义。
【学位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33.3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谋杀者”的解剖
    第一节 谁是“谋杀者”
    第二节 “谋杀”如何进行
    第三节 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第二章 分析叙述者与作者的关系
    第一节 《祝福》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
    第二节 《故乡》中叙述者的评论干预
    第三节 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第三章 《社戏》的整体性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郁;;鲁迅的暗功夫[J];文艺争鸣;2015年05期

2 曹清华;;鲁迅论权力者的表达[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3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01期

4 钱理群;;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年01期

5 钱理群;;说说说不尽的鲁迅[J];文学教育(上);2012年01期

6 汤奇云;;文学的精神与趣味——鲁迅文学再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3期

7 孙郁;;鲁迅话语的纬度[J];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02期

8 杨云萍;;遮蔽与还原:教科书里的鲁迅作品解读[J];理论与创作;2011年01期

9 李不逾;;真实的鲁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0年11期

10 白春香;;叙述距离辨[J];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雅;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小说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福民;论鲁迅小说在中学的接受与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元洪;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程尚;高中课本中鲁迅小说的文本解读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万玮;中学语文教材与教学中的鲁迅[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青;亲近真实的鲁迅[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观国;论中学语文鲁迅乡土小说的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蔡颖华;多元有界的阅读理论视野中的鲁迅小说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德祥;关于中学鲁迅小说叙事艺术教学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虹蔚;“改革国民性”——中学鲁迅小说教学不应忽视的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53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53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2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