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4 14:55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传播历史知识、培养公民意识最重要的渠道。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事件的表述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时代思潮的折射。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也是历史教科书关注的重点知识。本文对民国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的表达进行了系统探讨,分析同一阶段不同版本有关叙述的异同点,以及不同阶段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关表述的变化,以期把握民国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特征,并为当前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意义、学术史动态、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分析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历史背景,也即影响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因素。本文将民国时期分为北京政府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两个阶段,概述这两个阶段的政治状况、教育政策、社会思潮等等状况,探讨这些因素对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影响。第三章具体探讨北京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本文搜集了这一时期的3本有代表性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从形式与内容上具体分析各个版本对义和团运动的表述特色,分析其特征。第四章具体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影响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因素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历史教育目的对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影响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史教育目的对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影响
第二章 北京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内容概述
一、吕瑞廷版《新体中国历史》
二、赵玉森版《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
三、顾颉刚、王钟麟《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
第二节 北京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的课文结构分析
一、章节设置之同异
二、知识点之同异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内容概述
一、第一阶段:1929年课程标准
二、第二阶段:1932年课程标准
三、第三阶段:以1932年课程标准为蓝本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的课文结构分析
一、课文系统
二、辅助系统
第四章 民国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特征
第一节 前后两个阶段对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同异点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第二节 前后两个阶段对义和团运动表述的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书画艺术[J]. 李卿.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17)
[2]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体系发展探析[J]. 王正瀚. 课程·教材·教法. 2012(06)
[3]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 刘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4]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 刘超. 人文杂志. 2009(04)
[5]“五胡乱华”和“孝文帝改革”:事件、叙述与认同——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 刘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6]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 刘超. 安徽史学. 2007(05)
[7]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 刘超. 学术月刊. 2007(06)
[8]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J]. 王学典. 史学月刊. 2001(03)
[9]义和团仪式的文化象征与政治隐喻[J]. 张鸣. 开放时代. 2000(09)
[10]1927—1937年我国初中本国史教科书初探(续)[J]. 富兵.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1)
博士论文
[1]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 刘超.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吕思勉本国史教科书编撰研究[D]. 吴媛媛.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金兆梓《新编高中本国史》研究[D]. 黄心春.湖南师范大学 2016
[3]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德国形象探究[D]. 魏丹.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文化取向研究[D]. 张静静.信阳师范学院 2014
[5]论高中历史课本中义和团运动部分吸收新成果的滞后问题[D]. 孙永昌.聊城大学 2014
[6]民国时期中学外国史教科书初探[D]. 沈军.湖南师范大学 2013
[7]义和团运动时期东北抗俄群体研究[D]. 朱丹.山东大学 2012
[8]义和团运动中的“符咒”研究[D]. 秦西江.扬州大学 2011
[9]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 王友军.浙江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85237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影响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因素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历史教育目的对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影响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史教育目的对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影响
第二章 北京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内容概述
一、吕瑞廷版《新体中国历史》
二、赵玉森版《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
三、顾颉刚、王钟麟《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
第二节 北京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的课文结构分析
一、章节设置之同异
二、知识点之同异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内容概述
一、第一阶段:1929年课程标准
二、第二阶段:1932年课程标准
三、第三阶段:以1932年课程标准为蓝本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的课文结构分析
一、课文系统
二、辅助系统
第四章 民国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特征
第一节 前后两个阶段对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同异点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第二节 前后两个阶段对义和团运动表述的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书画艺术[J]. 李卿.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17)
[2]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体系发展探析[J]. 王正瀚. 课程·教材·教法. 2012(06)
[3]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 刘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4]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 刘超. 人文杂志. 2009(04)
[5]“五胡乱华”和“孝文帝改革”:事件、叙述与认同——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 刘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6]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 刘超. 安徽史学. 2007(05)
[7]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 刘超. 学术月刊. 2007(06)
[8]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J]. 王学典. 史学月刊. 2001(03)
[9]义和团仪式的文化象征与政治隐喻[J]. 张鸣. 开放时代. 2000(09)
[10]1927—1937年我国初中本国史教科书初探(续)[J]. 富兵.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1)
博士论文
[1]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 刘超.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吕思勉本国史教科书编撰研究[D]. 吴媛媛.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金兆梓《新编高中本国史》研究[D]. 黄心春.湖南师范大学 2016
[3]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德国形象探究[D]. 魏丹.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文化取向研究[D]. 张静静.信阳师范学院 2014
[5]论高中历史课本中义和团运动部分吸收新成果的滞后问题[D]. 孙永昌.聊城大学 2014
[6]民国时期中学外国史教科书初探[D]. 沈军.湖南师范大学 2013
[7]义和团运动时期东北抗俄群体研究[D]. 朱丹.山东大学 2012
[8]义和团运动中的“符咒”研究[D]. 秦西江.扬州大学 2011
[9]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 王友军.浙江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85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68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