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
本文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主要实践样态为:融入语文校本课程、融入语文选修课程、融入语文课外活动、融入既有的语文课堂。鉴于这四种实践样态均存在种种不如意现象,为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应从微观层面的语文课程结构入手,即分化并单列一门语文课程,专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确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独立课程目标,单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教材,构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专门课型,加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课程评价。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 课程结构
【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2014年度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现代化进程中文学经典的认同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WZDXM021)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共建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路径研究”(批准号:15G92) 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实践取向的语文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编号:JY201526)
【分类号】:G633.3
【正文快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我国一大教育重点和热点。为有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将其纳入已有的国民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为此,教育部2014年所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黄水珍;;尊重学生个体 激活语文兴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乔长青;;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孙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5 王远征;;发现文言之美——关于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一些思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6 俞玉萍;;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多维构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7 李双;作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杨永明;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感实践——谈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材的语感训练[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9 杨武;;片断写作训练管见[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洋源;;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龙;;叶圣陶论略读学习指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建军;;对语文教学中“文”“道”关系的再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吴才武;;浅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小说为例的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李熙宗;霍四通;;语体与语言规范化[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吴雪青;;普通话水平测试和语感[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殷涛;;写作,与灵魂共舞[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春英;;加强中职生诵读能力的培养[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张静;;中华吟诵的前生今世——兼论吟诵在语文教育普及的必要性[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9 祝丹兰;;对语文教育中民族教育缺失的思考——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孔凡忠;;我省一篇“优秀”高考作文引起的思考[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苑青松;唤醒与契合:言语生命的赋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海燕;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D];山东大学;2011年
6 赵娟;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魏薇;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银心;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初中华文教材中的价值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边春实;安图一中朝鲜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4年
2 彭慧;高中文言文教学“新言文脱节”现象的矫治[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文堂;华玉武;高建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2 王海翔;胡新建;;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2期
3 朱永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年04期
4 荀春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J];中华魂;2014年15期
5 金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教育结合的研究[J];职业;2014年12期
6 金海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书写人生——关于在青少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年01期
7 林书媛,赵伟;人文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卢凯;;试论中华哲学成就对世界文化的贡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秦新然;;中小学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年07期
10 本刊记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白云吟唱团”[J];下一代;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泽环;;道德生活中的传统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克群;刘晓冉;史书铄;;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A];乌蒙论坛(总第107期)[C];2014年
3 沈成;;学校教育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毛文冰;;南平市图书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践探索[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平;;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在发展中的保护、利用与创树[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省法学会参加2014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开幕式[A];贵州法学(总第8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乌云斯琴;致公党中央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侨港澳台工作”理论研讨会[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全国政协副主席 致公党中央主席 罗豪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N];团结报;2007年
3 杨世利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劳资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权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心竭力[N];中国改革报;2012年
5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宗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价值支撑[N];深圳特区报;2013年
6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 胡振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实践[N];中国艺术报;2013年
7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 执笔人 程林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广西日报;2014年
8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韩震;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有深厚的文化根基[N];北京日报;2014年
9 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 李军;建设弘扬中华文化的学术高地[N];光明日报;2014年
10 记者 吕巍;两岸携手实现中华文化新发展新超越[N];人民政协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荣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于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3 王才芝;西藏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D];西藏大学;2013年
4 耿洪涛;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5 卢江琳;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D];苏州大学;2015年
6 叶挺;道德沦丧与道德重塑[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7 晁仙菊;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研究[D];大理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925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92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