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语空间指代的语篇衔接作用
本文关键词:中国手语空间指代的语篇衔接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中国手语如何利用空间指代实现语篇的衔接。分析表明:(1)使用者可在身前利用一个或多个空间区分不同指代对象,前者依靠固定视角完成,后者则通过旋转视角,以实现上下文的指代照应;(2)视角的选择与指代对象的语篇重要性和表达效果相关,通过角色视角的大量使用,聋人可以利用身体和动作完成语篇的衔接;(3)在以句子主语和时间框架作为话题成分的语篇中,空间指代可以通过引入指称对象以及布置时间场景等,完成语篇的衔接。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关键词】: 中国手语 语篇 衔接 空间指代 视角
【分类号】:G762
【正文快照】: 1引言Labov认为,篇章(discourse)是相互接续的话语,以逻辑和规律的方式呈现[1]。这意味着,句子的简单组合和叠加无法构成有意义的语篇,小句和小句间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衔接机制才有可能实现语篇的连贯。根据HallidayHasan的定义,衔接(cohesion)是指说话者用来表示篇章经验和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施婉萍;;香港手语的话题句[J];当代语言学;2011年02期
2 吴铃;李恒;;中国手语中的时间空间隐喻[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12期
3 李恒;吴铃;;中国手语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04期
4 李恒;;汉语使用者时空隐喻手势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恒;吴铃;;手语语料库建设基本方法[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03期
2 李恒;吴铃;吾根卓嘎;;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李恒;吴铃;;中国手语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04期
4 李恒;;汉语使用者时空隐喻手势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年06期
5 吴铃;李恒;;中国手语如何表达静态运动事件[J];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晓燕;中国电视手语传译中的非手部策略[D];厦门大学;2014年
2 林腾驹;中国手语翻译中时间标记的句法位置[D];厦门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harles N.Li;Sandra A.Thompson;李谷城;;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2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3 江桂英;李恒;;划拳中言语和手势隐喻认知研究——基于对川渝和福建客家地区的调查[J];东南学术;2012年03期
4 李恒;李福印;;认知语言学中的文化反思——《文化概念化和语言:理论框架与应用》评介[J];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5 刘宁生;语言关于时间的认知特点与第二语言习得[J];汉语学习;1993年05期
6 束定芳;;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外语研究;2012年01期
7 周红;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杨晓琼;;国外手势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的进展[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9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10 汪少华;;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维嘉,陈军;试论语篇衔接中的语义照应[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于学勇;;语篇衔接模式的重构及其解释力[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3 杨秀岚;;论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蒋翠;;英语语篇衔接(英文)[J];河套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李雅静;语篇与语篇衔接[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周辉;;语篇衔接和连贯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08年11期
7 邓莉;;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J];文教资料;2010年13期
8 李小英;从语篇衔接看英汉省略及其翻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陈洁;;语篇衔接的语言哲学思辨[J];求索;2006年07期
10 李婉;;投射映射对语篇衔接的阐释[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虹;;语篇衔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传鸣;;《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对比——汉英主语省略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银花;语篇衔接教学对外语学习者阅读理解的影响[D];贵州大学;2006年
2 余清秀;语篇衔接语与阅读理解[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3 杨茜;从语篇衔接视角对比研究国内重点大学简介及其英译[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瑜芸;对比分析汉英语篇衔接[D];江苏大学;2007年
5 屈慧;汉语记叙文语篇衔接及其应用[D];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汪建丽;语篇衔接及其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钱海容;《围城》中隐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迟Y,
本文编号:1038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03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