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课堂社会性互动表现研究
本文关键词: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课堂社会性互动表现研究
【摘要】:孤独症学生课堂社会性互动是指在培智学校课堂情境中,孤独症学生与教师及与同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活动,或以他人为对象所采取的相应动作或回应的过程。人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的人总会发生各种互动,这种互动对其社会生活有重要作用。社会交往缺陷是孤独症学生的核心缺陷,各种缺陷和障碍导致其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无法用语言或非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意愿。研究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课堂社会性互动表现,可以丰富和完善孤独症学生社会性互动相关理论,改善并提高孤独症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互动能力,继而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本研究选取培智学校45名孤独症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学生课堂社会性互动表现观察表》和《孤独症学生课堂社会性互动表现访谈提纲(教师用)》作为研究工具,研究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课堂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中语言、情绪及动作表现。本研究结论如下:1.师生互动中教师出于环境需要为主要发起对象,教师主动互动次数较多,轻度孤独症学生互动主动性好于中重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师要求逐渐降低。孤独症学生语言能力、情绪表达、控制能力及有意义动作表现随年级增长而增强,轻度好于中重度。2.同伴互动中同伴出于交往需要为主要发起对象,同伴主动互动次数较多,轻度孤独症学生互动主动性好于中重度。孤独症学生语言能力、情绪表达、及友好动作表现随年级增长而增强,轻度好于中重度,中重度孤独症学生多模仿和刻板动作。由此提出以下教育建议:创建班级环境,提高孤独症学生互动意识;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孤独症学生互动质量;设计多样化合作学习活动,教会孤独症学生互动技能。
【关键词】:培智学校 孤独症学生 课堂 社会性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6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9-27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一)理论意义10-11
- (二)实践意义11
- 三、理论基础11-13
- (一)社会性互动理论11-12
- (二)心理理论12-13
- 四、以往研究13-25
- 五、概念界定25-27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27-30
- 一、研究对象27
- 二、研究方法27-28
- 三、研究工具28-29
- (一)自编《孤独症学生课堂社会性互动表现观察表》28
- (二)访谈提纲28-29
- 四、研究过程29-30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30-47
- 一、孤独症学生课堂中师生互动表现分析30-38
- (一)孤独症学生课堂师生互动语言表现分析30-33
- (二)孤独症学生课堂师生互动情绪表现分析33-35
- (三)孤独症学生课堂师生互动动作表现分析35-38
- 二、孤独症学生课堂中同伴互动表现分析38-47
- (一)孤独症学生课堂同伴互动语言表现分析38-42
- (二)孤独症学生课堂同伴互动情绪表现分析42-44
- (三)孤独症学生课堂同伴互动动作表现分析44-47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建议47-52
- 一、结论47
- 二、建议47-52
- 参考文献52-56
- 附录156-57
- 附录2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文卓;王立萍;;在矫治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障碍中家长应做些什么?[J];现代特殊教育;2005年01期
2 王梅;;我眼中的孤独症儿童和孤独症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6年06期
3 林萍;;运用音乐背景训练孤独症儿童言语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6年05期
4 ;首届广州国际孤独症论坛(2007年11月23-25日)第一轮通知[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6期
5 刘莹;;江西省75例孤独症儿童的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11期
6 邓永兴;;如何处理孤独症儿童的固执行为?[J];现代特殊教育;2008年04期
7 邓永兴;;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J];现代特殊教育;2008年02期
8 覃艳文;韦永英;;应用“启智博士”训练孤独症儿童语言[J];现代特殊教育;2008年06期
9 孙秀华;;利用音乐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与矫治[J];现代特殊教育;2008年Z1期
10 王梅;;孤独症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婉杏;查彩慧;汪玲华;;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的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慧聆;;发展中的北京市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彩霞;;如何在自然情境下培养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的主动语言[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万国斌;何慧静;何曼玉;王为实;;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为实;万国斌;何慧静;何曼玉;;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特点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包天喜;;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能力训练个案研究[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欧建君;陈琛;寻广磊;吴仁容;赵靖平;;中国城市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家庭面临的职业和财政负担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谢明;;“运用维果茨基理论指导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研究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唐久来;魏薇;吴德;王雨松;;孤独症儿童尿液代谢组学筛查指标的初步建立[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陈雪芬;秦s,
本文编号:1073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07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