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中国社会转型视阈下的民族教育社会学

发布时间:2017-11-07 10:30

  本文关键词:中国社会转型视阈下的民族教育社会学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转型 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社会学


【摘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快速期的伟大变革时代。由于社会结构转型滞后于经济结构转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社会问题变得复杂而综合,需要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方法以有利于促进诸多问题的解决。民族教育社会学是以民族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为目标,研究民族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特别是与民族地区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它随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和实践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维护建设性形态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社会学理论,使其研究的成果和形成的理论直接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事业。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三峡流域社会治理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教育与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BMA110098)资助
【分类号】:G759.2
【正文快照】: 一、研究的背景及概念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占8%以上,主要聚居在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也常趁此暗地不断挑起事端,唯恐中国不乱,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磊;申世园;;国民认同感的内涵解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李仲先;邬明辉;;彝族支系俚濮人的山神崇拜及其文化特征——对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么的调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李瑞文;;真实的幻影——冯小宁战争三部曲的类型化叙事[J];电影评介;2010年06期

4 严雪晴;;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州市族群关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5 赵云梅;;英语音素习得中汉语方言标识性特征的迁移——以保山方言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6 尹训国;陈文明;;经由宪法的政治认同——兼论中国少数民族的宪法信仰[J];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7 陈学金;滕星;;全球化时代“三种认同”与中国民族教育的使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巴责达;;对“民族”与“族群”概念的梳理与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年08期

9 田艳;;试论民族自治地方获得利益补偿的权利[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5期

10 薄守生;;关于“语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汉字文化;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2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苏布德;新巴尔虎蒙古社区的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盛义龙;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石翠红;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戴小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谭志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田欢;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义平;试论邓小平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01期

2 林瑞华;争鸣中的教育社会学之研究对象[J];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3 张人杰;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二十年建设(1979——200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戈白文;教育社会学研究选题动态[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年04期

5 钱扑;论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J];教育科学;2003年05期

6 李长伟,杨昌勇;20世纪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回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易东平;论学科体系中的教育社会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楚江亭;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1期

9 庄西真;教育社会学的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10 高水红;“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论学校组织的人为性——基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翟本瑞;;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 儿童读经运动的教育社会学反省[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昌勇 胡振京;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张白;教育社会学的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潘懋元;社会学眼光研究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寅滢;“三好学生”:一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林艳;学校组织中的病理现象及其诊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太忠;隐蔽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俊翔;边缘生存:“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学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52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152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4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