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的语言预期偏差
本文关键词: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的语言预期偏差
更多相关文章: 普小学生 弱智儿童 随班就读 语言预期偏差 肯定 合作任务
【摘要】:探讨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语言预期偏差的年龄特点,以及肯定、合作任务对抑制语言预期偏差的作用。实验类型为2(组别:实验组、控制组)×3(年龄:9岁、11岁、13岁)×2(行为:刻板一致行为、刻板不一致行为)的混合实验设计,设置肯定、积极的合作任务情景,对普通小学9岁、11岁、13岁儿童共120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9岁的普通儿童已经对弱智儿童表现出语言预期偏差效应,而且随着年龄增大这种语言预期偏差效应也就越明显;相比控制组,在肯定、合作任务之下,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表现出更少的语言预期偏差效应。
【作者单位】: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的语言预期偏差及其抑制研究”(项目编号:14YJC190013) 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秦东公共教育”(项目编号:14TSXK10)的资助
【分类号】:G764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随班就读是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包括盲、聋、弱智生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1]。要求普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既要确保普通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又能照顾到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弱智儿童自身障碍所造成的生理特点,当前普小学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晓杰;;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同伴接纳态度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09年10期
2 高秀芝;6—11岁儿童合作行为发展趋向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3 庞维国,程学超;9-16岁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1期
4 翟成蹊;李岩梅;李纾;;沟通与刻板印象的维持、变化和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5 寇_g,赵章留;小学4~6年级儿童对同伴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评价[J];心理学探新;2004年02期
6 吴支奎;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2期
7 刘春玲;马静静;马红英;;随班就读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阅读能力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5期
8 杜卫;闫春平;孙晓敏;张厚粲;;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9 刘峰;张国礼;;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内隐污名的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玲;白学军;;合作游戏训练对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3期
2 熊琪;;学生参与全纳教育的教学策略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牛玉柏;李占星;胡瑛;;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1期
4 冯雅颖;;网络词语传播对社会性别塑造的影响——以“女汉子”一词的传播为例[J];东南传播;2014年06期
5 许舒焙;;意大利中学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初探[J];国际汉语教育;2014年01期
6 赵章留;尤书才;;青少年合作意图的发展特点[J];衡水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李英霞;赵章留;;青少年合作策略的发展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瞿晓萍;叶旭春;;不同群体对医生、护士、患者角色认知的刻板印象[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年13期
9 王燕妮;;全纳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2期
10 贺荟中;左娟娟;;近二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寇_g;;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芹;即时情绪对社会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雯慧;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景时;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江琴娣;培智学校学生父母自我效能、教养方式、接纳态度和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雪松;3~5岁幼儿合作性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苗娜娜;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莉;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及不同情境下积极人格特质对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4 饶宁;课程本位动态评价对智力障碍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会敏;全纳教育理论分歧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莹;社会身份对初中生数学能力表现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龚涛;大学生的捐助行为及其与人格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权方英;道德伪善:道德判断的内—外团体效应[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金芳;4-5岁幼儿美工区小组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敏;中国人仇富心理及其动机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杰;;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同伴接纳态度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09年10期
2 方晓义 ,王耘 ,白学军;儿童合作与竞争行为发展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年01期
3 王美芳,陈会昌;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3期
4 佐斌;刘fE;;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4期
5 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3期
6 周宗奎;亲社会行为归因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04期
7 俞海运,梁宁建;刻板解释偏差测量[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8 罗震雷,张厚粲,黎岳庭;从刻板印象到类属性思维[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9 杨治良;邹庆宇;;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的IAT和SEB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10 陈益;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对4—5岁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海云;;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J];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07期
2 申仁洪;;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2期
3 罗卫;胡学玲;;社区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研究[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8期
4 王淑珍;;教学中如何兼顾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J];现代特殊教育;2006年01期
5 韩建丽;;加强随班就读管理 不断提高随班就读质量[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4期
6 王志强;申仁洪;;学前随班就读的困境与思考——基于某幼儿园个案的描述与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卿素兰;封志纯;;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的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7期
8 李锦炎;陆振华;;因人制宜,努力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03期
9 展雷蕾;;常熟随班就读:用执着促普及 以创新求质量[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05期
10 陈瑾;曾凡林;;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J];基础教育;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勇;;对当前随班就读工作的分析和反思[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芮;;精心培育随班就读生[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沈克俭;季春萍;;浅谈“智残”学生随班就读中的一些做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4 李学富;;我校是怎样抓好随班就读工作的[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高宝爱;;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辅助教学的探讨[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孙慧敏;;浅谈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问题[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君伟;刘丽峰;;随班就读教学现状与思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8 付莉;;创造条件 回归主流——浅谈随班就读聋儿的幼小衔接[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蓉;;特殊教育中的随班就读教育[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苏秀玲;;全纳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婷;视障学生随班就读呼唤政策支持[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晨 采访整理;完善特教随班就读保障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郭菊君;“随班就读”不是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灵丹[N];东莞日报;2013年
4 记者卢文洁通讯员肖培坚;弱智儿随班就读是“混读”?[N];广州日报;2004年
5 记者 刘磊;新津残疾儿随班就读可自选老师和伙伴[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记者 董少校;上海半数残障学生随班就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陶继新 通讯员 吴红玲;随班就读让残疾儿童“零距离”接触义务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江芸涵;随班就读 让听障儿童回归“主流”[N];四川日报;2008年
9 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 徐白仑 纪玉琴;随班就读视障儿童的教师应专门培训[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 邓猛;随班就读莫成随班混读[N];中国教育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雯慧;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景时;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昱;随班就读的现状及改革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徐素琼;随班就读中社交技巧教学及成效的实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洋;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凌东山;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差异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于雯;随班就读特殊学生同伴指导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志丽;随班就读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彦玮;随班就读轻度智力残疾学生语文能力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存泉;随班就读脑瘫学生辅助技术支持方案制定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思佳;广州市海珠区孤独症儿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雷雨田;上海市小学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标准调整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26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22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