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1 12:21

  本文关键词: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出处:《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型职业农民 扶持政策 效果评价 影响因素


【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解决目前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必然选择。成都市的国家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担负着为全国各地探索如何有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吸引和留下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的农业后继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因此,本文以成都市首批试点区域崇州市、金堂县、蒲江县为例,着重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扶持政策实施效果、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等,以期能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实践和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人力资本等相关理论,在对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培育对象、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等方面对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总结了扶持发展政策。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讨论。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从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实施客体、政策实施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的相关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各培育机构参与实施,培育目标主要是农业职业经理人,认定方式为考核、培育体系较完善。培训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培训方式为理论学习与基地参观、实践相结合。(2)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扶持政策、科技扶持政策、社保补贴、创业补贴以及金融支持政策五大类。其中,社保补贴、产业扶持政策基本符合农民需求,评价效果较好,金融支持政策、科技扶持政策和创业补贴政策评价效果较差,在宣传方式、扶持力度、培育经费、监管体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3)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业扶持政策、科技扶持政策、创业补贴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社保补贴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的满意度有直接影响,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总数、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规模化水平、农业科技化水平直接影响农户对扶持政策的满意度,而外出务工人数、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扶持政策宣传方式和支持力度间接影响农户对扶持政策的满意度。通过分析,本文从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实施客体、政策实施环境方面,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的对策建议。一是强化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应当关注农民需求、完善政策供给、丰富宣传方式、扩大经费来源、建立培育监管制度。二是提高政策实施客体的素质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鼓励学历教育、强化培训教育。三是优化扶持政策实施的环境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优化金融环境。
[Abstract]:The farmer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 how to cultivate a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peasant is the subject of high attention of our government and all walks of life ,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peasa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 In 2012 , the first paper proposed to " vigorously cultivate new professional peasants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 system , policy and so on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ultivate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peasants . ( 2 ) The support polici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in Chengdu mainly include industrial support policies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olicies , social insurance subsidies , entrepreneurship subsidies and financial support policies .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惠;;职业农民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03期

2 李惠;张梦蝶;;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2012年01期

3 秦威;;社会组织可以在职业农民培训中分得一席之地[J];学会;2012年04期

4 戴雪梅;陈兵红;;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学生务农意愿[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5期

5 魏言;;国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启迪[J];农民科技培训;2012年07期

6 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年13期

7 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22期

8 戴孝悌;陈红英;;职业农民培育理论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4期

9 田妹华;;对苏州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23期

10 车明朝;;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国农广校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在潍坊召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3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付忠;为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提供坚实保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2 邓聿文;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N];中国经营报;2003年

3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吉文林;倾力培植江苏职业农民[N];新华日报;2011年

4 瞿长福;新型职业农民会是哪些人[N];经济日报;2012年

5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朱启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N];农民日报;2012年

6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 赵邦宏;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思考[N];农民日报;2012年

7 中国农村杂志社社长 李文学;着眼未来 建设职业农民队伍[N];农民日报;2012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张晓山;我国应探索建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N];东方城乡报;2012年

9 记者 李勇 刘彤;陕西:职业农民有当头[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10 记者 胡佳逸;今年参加职训农民数创新高[N];苏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慧静;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强社;论职业农民的培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3 何思源;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4 田贵平;天津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政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海;昆明呈贡新区建设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蓓蕾;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连辉;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8 刘子通;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与路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赵宗峰;四川省崇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10 李蕴琬;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64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364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c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