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一带一路”中民族教育的开放式发展:使命担当与路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2-02 18:10

  本文关键词: 民族教育 “一带一路” 教育开放 教育发展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一带一路"是造福沿线人民共同福祉的筑梦空间,在为民族教育发展带来大契机的同时也赋予其开放式发展的新主题。因此,深入探讨民族教育的使命与路径是这个时代民族教育研究的一大任务。开放的民族教育包容民族差异、讲求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民心相通。民族教育厚植并反哺于"一带一路",担负起成就民心相通、跨国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民族福祉的新使命。新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民族教育自身开放式发展的特质,打造民族教育发展新联盟、共享民族教育新资源、共创民族教育新前景等路径将精准服务于"一带一路",彰显民族教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潜能。
[Abstract]:"Belt and Road" is a dream space to benefit the common welfare of the people along the route. It not only bring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gives it a new theme of open development. It is a major task of ethn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is era to probe deeply into the mission and path of ethnic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people to communicate. Ethnic education is planted and fed back to "Belt and Road", responsible for the achievement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 trans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The new mission of resource sharing and national welfare. The new historical mission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builds a new alli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shares new resources of national education. To create a new prospect of ethnic education and other paths will serve "Belt and Road" precisely and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of activ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双一流”建设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NDMZX2017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759.1
【正文快照】: 古丝绸之路作为推动各国文化互鉴与贸易往来的通道而出场,其交往的薪火一直相传。作为丝路精神在新时代行动延伸的“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多方主体沟通而建立区域合作平台以谋求民族福祉。因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已成为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志远;民族教育合理性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S1期

2 墨骥;突出办学特色 振兴民族教育 奋进中的天津民族职专[J];中国穆斯林;2000年03期

3 杜裕泉;为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开发少数民族智力作出贡献——兼论研究民族教育的特殊重要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4 召玛杰;赛仓教授民族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01期

5 杨多立;云南民族教育经济支持问题的探讨[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6 金志远;民族教育定义辨析及判断标准[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冶进录;玉树地区发展民族教育之我见[J];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8 丹果;发展民族教育 宏扬传统文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9 丁志川,尹旭晶,崔新强,闫云凌,李慧娟;发展民族教育 创建一流学校[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胡定南,崔桂华;江西民族教育五十年发展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文达;;论毛泽东关于民族教育的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倪胜利;;民族教育政策应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唐奇甜;;不可忽视民族教育的研究[A];民族学研究第九辑[C];1990年

4 刘文生;陈永芬;;发展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教育的思考[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5 王红梅;;论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模式[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李彦福;;雷沛鸿教育思想与广西民族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郭蕊;;贵州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透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袁晓文;李锦;;四川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罗家俊;;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教育是根本[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10 王玉书;;略论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发展的关系[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皓;首都民族教育为西部育才逾四千人[N];北京日报;2007年

2 李泽兵;内蒙古民族教育将在高中普及[N];西部时报;2008年

3 陈晓东邋梁婷婷;民族教育让回族学生受益良多[N];宁夏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咏梅;民族教育会越来越好[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5 本报记者 辛向东;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积极推进教育公平[N];大理日报(汉);2009年

6 巴战龙;国家应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记者 丁燕;确保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 同步同质发展[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8 记者 陈凯;杭后民族教育蓬勃发展[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1年

9 青林;今年我市民族教育总投入近7亿[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彦龙;孟立军:民族教育在成长[N];中国民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廷中;云南民国时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王维;践行渐进西藏班[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张布和;建设和谐文化视角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评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李忠斌;民族教育投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陶格斯;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袁春艳;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朱远来;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军;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丽萍;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穆丹萍;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教育探析(1907年—1949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袁春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赵雁丽;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在新疆的实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巍;中国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15年

7 董丽娟;民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莎娜;内蒙古地区民族义务教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刘慧;民族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及实践偏移[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袁瑞婕;毛泽东、邓小平民族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85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485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7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