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母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儿童伤害倾向的影响
本文选题:母亲 + 创伤和损伤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4期
【摘要】: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儿童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影响,为进行高危人群个性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太原市6个城区和4个郊县区的10所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2 854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过去1年有660名(23.1%)儿童发生过非故意伤害,非故意伤害倾向儿童109例,伤害倾向的发生率为3.8%(109/2 854),最主要的伤害类型是跌落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χ~2值分别为7.680,7.171,7.277,4.492,P值均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型教养方式是儿童具有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危险因素(B值分别为0.653,0.533,P值均0.05)。结论母亲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倾向,不良的教养方式增加伤害倾向的发生风险。在进行伤害干预时,应关注来自母亲的影响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rearing style on unintentional injury tendency of school-age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ndividualized intervention in high risk population. Methods 10 primary schools in 6 urban areas and 4 suburban counties in Taiyua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2 854 students in grade 4 and 5 were selected in cluster. Results in the past year, 660 children had unintentional injury, 109 children had unintentional injury tendency, the incidence of injury tendency was 3.810 9 / 2 854, the main type of injury was falling injury. The mother interfered excessively with overprotection, refused to deny, punished harshly, and had a gender difference in upbringing style in preference subjects (蠂 ~ 2 = 7.680 / 7.171 / 7.277 / 4.492 P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cessive interference with overprotection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蠂 ~ 2 = 7.680 / 7.177 / 4.492 P). The risk factor of the tendency of unintentional injury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punishment was 0.6530.533P and 0.05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other's rearing style can influence the tendency of unintentional injury in children, and bad rearing style increases the risk of injury tendency. In the intervention of injury,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from the mother.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学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02701)
【分类号】:G78;B8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先;陈杰;李新影;;母亲抑郁与青少年认知重评的关系: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2 张锦;;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8年11期
3 木水;;最令父母懊悔的错误[J];科学与文化;1999年02期
4 黄莉;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2期
5 李同归;;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2期
6 牟生调;陈泊蓉;;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7 赵金霞;;母亲依恋状况、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8 贾国敬;司继伟;田录梅;许晓华;;父亲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以自尊为中介[J];心理研究;2011年03期
9 王倩;张晗;;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09期
10 李冬;田峰溶;;职高学生母亲教养方式、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秋玲;杨心德;;父亲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娟;但菲;;3—6岁幼儿父母性别教养方式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刘文庆;戴春林;;子女对父亲攻击型教养方式的感知与自身攻击性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丽芳;唐日新;胡燕;徐德淼;;留守儿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吴亮;伍新春;;亲子在教养方式上的认知差异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高彬;;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与解决方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永梅;刘聪慧;张耀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共情及其与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杨小柳;让孩子不成为“问题儿童”[N];健康报;2004年
2 张洪军;你的孩子胆小爱哭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罗照春;备战高考:甩掉心理包袱[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星;青少年早期的母亲教养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一项个体定向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结构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2 赵玉奇;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吴晶晶;祖辈、父辈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情绪适应的关系:气质的调节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4 安丽娜;高中生母亲教养方式、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文庆;儿童对父母攻击型教养方式知觉问卷的编制及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龚务;留守儿童看护人教养方式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徐慧;全职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Palesa Ramonate(伊莉);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发展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胡宝翠;农村母亲依恋和教养方式对3-5岁学前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及策略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栾程程;父亲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宽恕的中介作用及干预[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01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90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