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853份样本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02 07:34
【摘要】: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采用分组比较的相对分布法和回归估计法,比较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期望、目标、投入、内容、方式和执行者等方面的差异,回归估计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没有明显的差别,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投入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差异的因素包括家长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家庭子女数量和居住环境。文章最后提出通过立法构筑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消除儿童家庭背景特征差异的政策建议。
[Abstract]:The family educ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 important and neglected issue. Using Parsons' theory of social action, using the relative distribution method of grouping comparison and regression estimation method,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expectation, goal, input and content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floating children and urban local childre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local children is estimated by regression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ifferenc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children in the subjective behavior of family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family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al input and education styl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local children include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income, number of family childre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Final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family education for floating children by legislation and how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s of children's family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湖北省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13BSH018) 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会学科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人口流动与农村儿童的教育研究”(2013YQ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69.5;G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欣;家庭教育的作用及实施方法[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3年02期

2 顾石生;对家庭教育质量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3年03期

3 张爱霞;数字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05期

4 杨宣筑;家庭教育与青少年成长[J];中国妇运;2004年11期

5 彭睿;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06期

6 陈凤仙,黄臻;在法律的框架下构筑新型的家庭教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8期

7 武慧;创设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8 陈志坚;陆锋;;鼓励独立的国外家庭教育[J];当代世界;2006年06期

9 杨启光;;家庭教育资源的内在认知及外在支持[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2期

10 周小妍;王立新;;浅谈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策略与措施[J];理论界;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卿;;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2 初源芳;;第一讲 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初源芳;;第二十三讲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与孩子共同成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黄明科;;谈谈对老年人的家庭教育[A];陕西省老年学会——试论老年知识分子的生命质量座谈会论文集[C];2002年

5 秦慕萍;汪蝉娟;刘援;;构建家校合一的家庭教育工作和谐平台[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肖承凯;邱厚明;;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7 邓德桦;;家庭教育思考与分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李世界;;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高原;张占友;王泉;;关于家庭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钱永发;;家庭教育的认识、认清及务必做好[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霍晓丽;家庭教育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04年

2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3 ;家庭教育要为城市文明作支撑[N];文汇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马美菱 邵岭;家庭教育面临诸多困惑[N];文汇报;2002年

5 苏军;家庭教育“错位”面面观[N];文汇报;2005年

6 杨斌鹄 实习生 陶从知 王莹;家庭教育面临10大挑战[N];西安日报;2004年

7 苏军;家庭教育“错位”面面观[N];新华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张新德;家庭教育如何定位[N];长春日报;2006年

9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黄晴宜;创新发展家庭教育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妇女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若葵;家庭教育“十五”规划总结会召开[N];中国妇女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述永;家长关怀与少年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秦中应;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义丹;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探析[D];天津大学;2013年

6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培;傈僳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尤廷兰;景颇族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单璐;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运宏;从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思考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郭凤伟;家庭教育对中专生学习现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黎丽娟;城市化进程中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卫东;“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学校支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鲁英;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58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2158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1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