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救助途径的研究——基于Nvivo的内容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1 06:06
  近年来,弱势群体愈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保障弱势群体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指标。将15年间CNKI所收录的关于社区教育与弱势群体的相关期刊文献作为数据源,运用Nvivo11软件和内容分析法,从文献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时间的编码统计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并从政府机制构建、社区主体落实、社会多方联动三方面来分析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的救助途径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文章来源】:职教论坛. 2019,(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救助途径的研究——基于Nvivo的内容分析


文献关键词编码参考点数图

分布图,文献研究,分布图,弱势群体


诱馊?龇?面展开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扶助,故以此为社区方面的二级节点;第三,社会方面。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各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团体的资源,从而发挥其在保障弱势群体学习权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对文献中有关社会救助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社会联动参与”一级节点,并以“资源互通、舆论监督、认识转变”为二级节点。至此,本研究以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策图1文献关键词编码参考点数图图3文献研究时间数量分布图继续教育JIXUJIAOYU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社会融合弱势群体失业人员教育救助和谐发展教育帮扶教育权利社会公平人文关怀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排斥教育公平技能教育精准扶贫社会经济发展关键词302520151050编码参考点数文献数121086420时间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失业/无业人员残疾人老年群体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群体农村妇女社区教育救助对象9080706050403020100编码参考点数122

研究教育,参考点,对象,弱势群体


势群体的文献最多,其编码参考点数为25,其次为终身教育,编码参考点数为19(见图1)。从研究对象看,编码参考点数最多的为失业无业弱势人群,其参考点数为77,其次为残疾人和老年群体。当前城镇社区弱势群体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工作不稳定或缺失,从而导致经济收入偏低,不能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要,从而导致逐渐成为社会主要弱势群体。而残疾人和老年群体由于自理能力方面的生理原因,且这部分群体大多经济收入微薄,也是教育救助的主要对象(见图2)。图2研究教育救助对象的编码参考点数图从研究时间看,2013年之后文献数量总体上是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谐社会理念的加深,人们对于社会中弱势群体权益保障问题也愈发关注。如图3所示。(二)节点的确立与构成大多文献指出,政府、社区、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撑与指导有助于其自身能力的培养,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社区弱势群体的境况。本研究从政府、社区、社会三方面出发,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与归纳总结,并依据政府、社区、社会在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特征来确立相应节点,其各级节点的构成与分析如下:第一,政府方面。在开展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工作时,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救助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体制机制的构成包括政策法律、物质资源、组织运行等方面。故本研究以“政府机制建设”为一级节点,“制度建设、政策保障、物质保障、运行机制”为二级节点;第二,社区方面。社区作为社区教育的直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成人弱势群体学习权益维护路径[J]. 郭春秋.  中国成人教育. 2018(19)
[2]基于NVivo的我国弱势群体教育救助问题的政策分析[J]. 孙立新,赵如钦.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7(02)
[3]社区教育:实现城市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有效途径[J]. 沈进兵.  当代继续教育. 2014(03)
[4]基于继续社会化视域下残疾成人社区教育的思考[J]. 孙立新,卢筱媚.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4(03)
[5]从弱势群体的类型分析社区教育的教育补偿价值[J]. 高博,苏婉君.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3)
[6]关涉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以社区教育帮扶弱势群体的做法为例[J]. 陈乃林.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7]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城镇弱势群体的社区教育——基于江西省的调查[J]. 夏扉.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6)

硕士论文
[1]社会保障视野下的社区教育研究[D]. 李洋.山西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09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209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0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