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中国学校与社区的教育共同体演进与构建

发布时间:2021-12-11 06:31
  共同体的核心是通过互动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共生理论认为,精神共同体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与发展的方向,制度共同体是共同体有效运行的保障,实践共同体则是最终达成共同体目标的关键。教育共同体同样是由精神、制度和实践三个层面组成的一种共生关系,其内涵是以共同的精神信仰、一致的教育目标为支撑;规则、制度的维系是教育共同体运行的必要条件;以开放共享、自治为特征。上述三个方面可作为审视20世纪以来中国校社教育共同体的演进历程及其构建问题的框架。我国学校与社区从两个在精神上相对独立的组织逐步走向具有共同目标的精神共同体;在制度层面,政策与法规从单一规定学校教育服务于社区走向规定校社双向合作发展,校社合作从外部指令性制度走向内在自生性的制度;在实践层面,从学校教育单向服务社区走向校社合作互动。我国校社教育共同体的构建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今天校社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应从精神、制度及实践三个层面去深化。校社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必须承认并尊重共同体中学校与社区各自独特的存在价值,融合共生,最终使学校与社区的教育都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各有特色的发展。 

【文章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32(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共同体及教育共同体概述
二、中国学校与社区的教育共同体关系演进历程
    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构建学校与社区的教育共同体尝试
    3.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社区的教育共同体真正起步
三、我国学校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思路
    1. 从精神层面去构建学校与社区的教育共同体
    2. 从制度层面构建与完善学校与社区的教育共同体
    3. 从实践层面去构建学校与社区的教育共同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教育共同体的内涵与构建原则[J]. 刘阳.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4(10)
[2]现代性语境下的共同体悖论——鲍曼共同体理论研究[J]. 胡寅寅.  学理论. 2014(07)
[3]影响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J]. 陈红梅,田媛陈.  中国教育学刊. 2012(07)
[4]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的人类学考察——以湖南大金村为例[J]. 李红婷,李红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05)
[5]从隔离走向融合: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与变革探析[J]. 田静.  继续教育研究. 2010(03)
[6]“教育共同体”刍议[J]. 林上洪.  教育学术月刊. 2009(10)
[7]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 郑葳,李芒.  全球教育展望. 2007(04)
[8]全国社区教育研讨会综述[J]. 傅松涛.  教育研究. 1994(01)
[9]山西省阳城县试行教师与贫下中农定期对流[J].   人民教育. 1975(07)

硕士论文
[1]区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问题研究[D]. 邓璐.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4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534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