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志工家庭亲子关系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21:13

  本文关键词:志工家庭亲子关系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是以台湾某教育基金会之志工家庭的父母为对象,探讨志工家庭父母成为志工前生活、参与志工初始及继续参与的动机、参与服务学习经验成效、以及参与服务学习之所获取学习经验对于个人改变及成长,进而对于家庭中亲子关系等研究分析。透过质性研究之研究方法,以半结构性访谈服务三年以上之志工家庭父母,并将访谈内容完成逐字稿编码以及分析,所得之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1)志工家庭的世界前后,在传统价值框架下与现今时代之改变,角色扮演已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转变成一种改善人生及家庭亲子关系等风潮。 (2)志工家庭从事志愿服务的初始动机是多重性及明确性,其中包含个人成长、家庭亲子关系、社会国家层面影响等三项层面,其动机内涵大多和生活情境有密切关连性。 (3)志工家庭父母持续投入志愿服务的动力,是源自于感受自我力量无限展开,以及内外在正向增强良性因素影响下,不断往志工路途勇敢迈进,进而带回家庭,影响亲子关系。 (4)志工家庭父母的服务经验学习是多元性及丰富性,除了学习服务专业洲练,也透过服务过程中如:实作中观察他人、伙伴间互动讨论学习、上课老师影响、服务个案的影响以及自我进修学习等不同学习,丰富其人生经验价值,作为最好的身教者。 (5)志工家庭父母透过服务,让心胸及视野开阔;透过伙伴互动,看见自我生命价值重新定义。进一步对于个人成长、家庭亲子互动关系、婚姻关系及人际关系等产生影响与蜕变。 (6)志工家庭父母参与志愿服务后,其丰富服务经验与服务成效,对于志工机构及社会而言亦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人力资源,因而对于个人、机构也有深深启发与期许。 最后本研究依据研究结果对于志工家庭、志工服务机构、政府教育相关单位及后续研究者等提出多项建议。
【关键词】:志工家庭 志愿服务 服务经验学习 亲子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2
  • 1.1 问题提出9-10
  • 1.2 研究目的10
  • 1.3 文献综述10-19
  • 1.3.1 志工家庭亲子关系之成长路10-13
  • 1.3.2 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与影响亲子关系之相关研究13-14
  • 1.3.3 亲子关系的定义、内涵等相关研究14-16
  • 1.3.4 志愿服务对亲子关系重要性的相关研究16-19
  • 1.4 研究方法19
  • 1.4.1 文献法19
  • 1.4.2 观察法19
  • 1.4.3 深度访谈法19
  • 1.5 相关概念界定19-22
  • 1.5.1 志愿服务19-20
  • 1.5.2 志工家庭20
  • 1.5.3 亲子关系20
  • 1.5.4 服务经验学习20-22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22-31
  • 2.1 研究之场域22-23
  • 2.2 研究对象23-26
  • 2.3 研究方法26-28
  • 2.3.1 设计访谈大纲27
  • 2.3.2 访谈记录方式27
  • 2.3.3 访谈进行与收尾工作27
  • 2.3.4 三角检测27-28
  • 2.4 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28-29
  • 2.4.1 数据管理28-29
  • 2.4.2 资料分析29
  • 2.5 研究伦理29-31
  • 2.5.1 自愿如不隐蔽原则29
  • 2.5.2 尊重个人隐私与保密原则29-30
  • 2.5.3 避免伤害与风险原则30-31
  • 第三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31-45
  • 3.1 志工家庭影响亲子关系因素之分析31-40
  • 3.1.1 志工家庭父母的身心特质方面31-33
  • 3.1.2 志工家庭父母参与志愿服务动机方面33-36
  • 3.1.3 志工家庭幸福感之认知与感受方面36
  • 3.1.4 志工家庭亲子关系方面36-39
  • 3.1.5 志工家庭亲子关系之反思与限制39-40
  • 3.2 志工家庭亲子关系影响之讨论40-44
  • 3.2.1 对个人成长之影响40-42
  • 3.2.2 对志工家庭之影响42-43
  • 3.2.3 对社会国家之影响43-44
  • 3.3 综合讨论44-45
  • 第四章 改善志工家庭亲子关系之建议45-48
  • 4.1 志工家庭方面45
  • 4.2 政府教育政策方面45-46
  • 4.3 在志工机构方面46
  • 4.3.1 注重志工知能进修提升参与志工的意愿46
  • 4.3.2 规划多元培训,促进加入志工行列46
  • 4.4 后续研究者方面46-48
  • 4.4.1 以研究样本而言46-47
  • 4.4.2 以研究工具而言47
  • 4.4.3 以统计分析而言47
  • 4.4.4 以未来相关研究议题而言47-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4
  • 附录54-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宗奎;亲子关系作用机制的心理学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徐岫茹;;学会尊重 善于沟通[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年Z1期

3 吴玲;亲子关系结构下的家长教养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刘春;;我们需要温暖和睦的家——改善亲子关系活动课纪实[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06期

5 一笑;;6岁的孩子爱“顶牛”[J];家教指南;2006年06期

6 萧于;;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对孩子的危害——专访陶宏开教授[J];中华家教;2008年02期

7 张晓;陈会昌;张桂芳;;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年08期

8 舟行桥下;;80后眼中“父母皆祸害”[J];教育;2010年24期

9 杜丽;;别以“隔辈亲”为荣[J];人人健康;2011年09期

10 方明;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的家[J];学前教育;199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琨;;如何改善亲子关系[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修巧燕;;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简述几位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3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智聪;黄辛隐;;内观疗法对改善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徐璇;;享受孩子共同成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6 张文新;Andrew J.Fuligni;;青少年对待家庭义务感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和学业适应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戴丽琼;方晓义;房超;;亲子沟通内容及其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魏军锋;蒋艳菊;;感觉寻求、亲子关系及同伴交往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梁晓华;于卫建;胡荣花;;浅谈应用PCR-STR 16位点Identifiler Plus试剂盒鉴定亲子关系的必要性[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10 李晨;;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军;让祖辈投资“亲情”合适吗[N];文汇报;2010年

2 汪来超;如何确认亲子关系[N];检察日报;2002年

3 沈慧婷 本报记者 丁秀伟;教育孩子只允许有一种声音[N];中国妇女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艾谦 实习记者 李雪;亲子关系并非无解方程[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5 主持人 程熳;让暑假充满天伦之乐[N];黄石日报;2010年

6 文/劳凯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网络时代如何重建亲子关系[N];中国妇女报;2002年

7 记者 教学;亲子关系也要和谐[N];西部法制报;2006年

8 杨易;从亲子关系紧张看责任教育缺乏[N];光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杨雪松;好的关系,,就是对孩子最大支持[N];本溪日报;2010年

10 张丽峰;反省我们的亲子关系观[N];中国妇女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3 白玉妍;应用微卫星DNA标记进行蓝狐(Alopex lagopus)亲权鉴定和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卢明霞;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与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邹萍;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谭杉杉;亲子观视域中的有岛武郎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郝若平;家校合作:亲师互动对学生学习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美松;人事诉讼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高法成;孝与养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s

本文编号:386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86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2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