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的收益分析与估计
本文关键词:学分银行的收益分析与估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学分银行能够给个人、机构、行业以及整个社会可能带来的收益,得出结论:(1)得益于学分银行的支持,学习者的流动性、学习便利性、主动性、学习灵活度与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门槛、辍学概率、学习浪费和教育不匹配现象将降低到一个最小的程度,学习者的私人教育成本将减少、教育私人收益将得到明显的提升。(2)在学分银行体系下,学习者规模的增加将提升办学机构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与此同时,办学机构之间不但会加强竞争还同样会加强合作,这样社会整体的教育质量会提高到新的水平,也会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3)学分银行的实施将使得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提升。(4)学分银行将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增加人力资本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将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使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学分银行的利益相关方应该重视学分银行这一新兴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政府在学分银行建设的初期,需要对此加大投入;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并着手在合适的地区与领域展开试点、推动实施。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 学分银行 个人收益 办学效率 社会效益
【基金】: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项目“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教职成司函[2012]92号)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G729.2
【正文快照】: 导言全球化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愈发高涨。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数量上的红利濒临消失,从人力资本角度挖掘新的人口红利,已经成为一项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型,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2 郭庆春;寇立群;孔令军;张小永;史永博;崔文娟;;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8期
3 王迎;张润芝;黄荣怀;;国际视野下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6期
4 汤书波;陈梅艳;李志平;;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5 彭代梅;;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李艳岭;;上海开展“学分银行”教学改革工作的启示[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孔磊;;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5期
8 陈涛;刘晶蕾;张宝昆;;走向自由、终身学习之路: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发展历程、规程与前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9 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11期
10 邱萍;张蕊;;韩国“学分银行”成功要素分析及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宜;;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各阶层子女入学机会变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2 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01期
3 靳贵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政策性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吴春霞;;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革面临的几个基本问题[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5 宁光杰;;教育扩张能改善收入分配差距吗?——来自CHNS2006年数据的证据[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6 沈建仪;戴建平;邹佳帅;;无锡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需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9期
7 胡泽民;杨雄;杨挚诚;;广西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王启勇;;构建远程教育提升劳模学历教育机制的探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姜勇;汪寒鹭;;入学公平与欧洲高等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2010年02期
10 张玉婷;;从结构到文化——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升学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春霞;;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革面临的几个基本问题[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2 薛海平;;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的实证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刀福东;丁小浩;;家庭背景与大学生专业选择[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杨钋;;大学生资助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岳昌君;;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人学机会均等化(初稿)[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慈溪市教育局课题组;彭飞龙;陆和杰;罗科技;陈海强;刘柱杰;;构建市民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董经政;东北老工业基地弱势群体社会心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利娟;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郭雅娴;中国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卢晓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董美英;教育机会均等视阈下重点高校大学生来源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樊明成;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宋红霞;社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相关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桂;转型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文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秀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杜社玲;韩国、欧洲学分银行实践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晋蓉;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琚超;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与学分互认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亮亮;新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艳波;论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法律保护[D];广东商学院;2011年
9 刘燕;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强薇;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衔接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联明;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2 李春生;时月芹;;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与俄罗斯高校的学分制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3 吴雪萍;张科丽;;促进欧洲各国资格和文凭互认的“欧洲通行证”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4 覃兵;胡蓉;;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5 李建忠;;南非国家资格框架的发展与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6 陈晓宇,陈良q,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7 于尔根·施瑞尔;赵雅晶;;“博洛尼亚进程”:新欧洲的“神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8 黄健;;学分银行:实现终身学习理想的重要途径[J];成才与就业;2009年17期
9 蒋华林;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李丁;;成人教育应成为全民教育[J];成人教育;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易鑫;[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 严晶晶;[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天琦;黑龙江省高校实施跨校选课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玲玲;高校学分互换规范问题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邓澳利;“学分银行”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陈雪芬;高等学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健;;学分银行:实现终身学习理想的重要途径[J];成才与就业;2009年17期
2 李艳岭;;“学分银行计划”——探索企业职工继续教育新模式[J];中国职工教育;2011年06期
3 高琳;;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召开学分银行网络平台设计工作会[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丁鹏;;学分银行:构建继续教育立交桥的基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杨鸿;胡瑞娇;;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构建[J];云南电大学报;2011年01期
6 楼一峰;;建立终身教育的“学分银行”[J];成才与就业;2011年11期
7 彭代梅;;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黄欣;吴遵民;蒋侯玲;;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9 陈龙根,陈世瑛;人才培养柔性化与“学分银行”[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顾超;;“学分”存“银行”尽快拿文凭[J];成才与就业;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学书;周增清;;绿色证书“学分银行”初探[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易鑫;北京“学分银行计划”首批学生毕业[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 严晶晶;宁波慈溪“市民学分银行”推动终身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陆和杰 孙云东;学习积分“零存整取”[N];浙江日报;2009年
4 王有佳;成人教育试点“学分银行”[N];人民日报;2007年
5 记者 吴铎思;福建探索终身教育新模式[N];工人日报;2009年
6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楼一峰;建立“学分银行” 沟通衔接终身学习成果[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记者 孙鹏飞;建社区教育基地 开市民“学分银行”[N];平顶山日报;2011年
8 记者 谢苗枫 实习生 吴晓蕾 通讯员 赖红英;读中职不受年龄地域婚否限制[N];南方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刘昊;北京开放大学有望下月开学[N];北京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李爱铭;上海筹建开放大学解决学分互认[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荣琳;江西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银行制建立及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韦雄沣;广西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3 杜社玲;韩国、欧洲学分银行实践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世沙;基于个性化教育的自考学分银行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郭艳霞;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张王豆;欧洲学分转换和累计系统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7 奚莹;欧洲先前学习认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韩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方艮;普通全日制高校学历导向的成人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D];苏州大学;2013年
10 李贤淑;韩国高校终身教育研究及启示[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学分银行的收益分析与估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8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488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