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伦理学视阈下的我国家庭儿童教育困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4:09

  本文关键词:伦理学视阈下的我国家庭儿童教育困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儿童教育 伦理困境 教育价值 亲子和谐


【摘要】:伴随着家庭儿童教育过程中“目标转移”、“目标禁锢”、“教育囚笼”等现象的逐步加剧,家长和孩子之间所呈现的教育伦理困境也日益突出。家庭的施教者把孩子当成“物”来看待,为获得将来之利而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这样的观念及行为,致使我国家庭儿童教育伦理严重失当,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破坏。家庭儿童教育的“道德性”令人忧虑。 笔者通过对6至12岁孩子及其家长的走访调研,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面,对出现儿童教育伦理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笔者以为,社会可通过营造自由公平和谐的育人环境,调试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价值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施教理念,呼吁舆论媒体的道德性引导,力争构建多元价值取向的教育氛围;家庭可借助创设良好的“亲子和谐”环境,树立全面的教育价值评价理念,扭转教育内容方式中的功利化倾向,尊重受教主体的自由意愿选择,竭力实现教育本质中“人伦和谐”的回归;个人可尝试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激发内在的动力,明确自身身心发展的“本”与“末”,尽可能地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善”的判断。 鉴于当前孩子的教育问题,社会、家庭与个人均应该承担起道德上的责任,赋予教育应有的道德伦理精神,遵守一定的道德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使施教行为合乎儿童内在德性,尊重儿童自身的个性特征,从而纠正家庭儿童教育价值导向的偏弊,营造亲子和谐的家庭氛围,,回归教育“善”的本质,真正实现“人”的立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庭儿童教育 伦理困境 教育价值 亲子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78;G61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4
  • 1.1 选题的论述7-11
  • 1.1.1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7-9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9-11
  • 1.2 研究的思路、内容11-12
  • 1.2.1 研究的思路11
  • 1.2.2 研究的内容11-12
  • 1.3 研究的方法、难点12-14
  • 1.3.1 研究的方法及文献综述12
  • 1.3.2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12-14
  • 2 家庭儿童教育的失德现状与伦理困境14-24
  • 2.1 家庭教育伦理的相关概述14-17
  • 2.1.1 家庭教育伦理的涵义及其伦理精神14-16
  • 2.1.2 伦理意识的确立与伦理行为的养成16-17
  • 2.2 儿童教育“囚笼”现象的衍生17-20
  • 2.2.1 儿童“人格”成人化17-19
  • 2.2.2 教育“价值”职业化19-20
  • 2.3 施教者教育行为的道德失当20-24
  • 2.3.1 教育功利主义泛滥20-22
  • 2.3.2 儿童成长受到侵害22-24
  • 3 家庭儿童教育伦理困境的原因分析24-31
  • 3.1 社会层面:评判标准“一元化”的主导24-26
  • 3.1.1 成人化的“成功”评判标准24
  • 3.1.2 当前应试教育体制的辐射24-25
  • 3.1.3 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冲突25
  • 3.1.4 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的负面影响25-26
  • 3.2 家庭层面:“功利化”教育的映射26-29
  • 3.2.1 教育理念:“才”“财”混为一体26
  • 3.2.2 教育内容:重智力投入,轻人格塑成26-27
  • 3.2.3 教育方式:宽严失度,身教不济27-29
  • 3.3 个人层面:儿童真实意愿被忽视29-31
  • 3.3.1 物质刺激背后的人格缺失29
  • 3.3.2 身心成长历程中的“本末”错位29-31
  • 4 解决家庭儿童教育伦理问题的对策思路31-41
  • 4.1 社会层面:营造多元价值取向的教育氛围31-34
  • 4.1.1 营造自由公平和谐的育人环境31-32
  • 4.1.2 矫正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价值观32
  • 4.1.3 倡导“以人为本”的施教理念32-33
  • 4.1.4 呼吁舆论媒体的道德性引导33-34
  • 4.2 家庭层面:回归教育本质中的“人伦和谐”34-38
  • 4.2.1 创设良好的“亲子和谐”环境34-35
  • 4.2.2 树立全面的教育价值评价理念35-36
  • 4.2.3 扭转教育内容方式理念中的急功近利36-38
  • 4.2.4 尊重受教主体的自由意愿选择38
  • 4.3 个人层面: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善”的判断38-41
  • 4.3.1 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激发内在动力38-39
  • 4.3.2 明确儿童身心发展的“本”与“末”39-41
  • 5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汉麟;;关于中西儿童教育差异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年03期

2 申江敏;;现代家庭教育——呼唤民主、平等的新型亲子关系[J];家教博览;2000年05期

3 吴涤;;中国家庭变迁视野下的家长教育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张纯颖;叶子;;孩子总是和我作对怎么办?[J];少年儿童研究;2009年01期

5 盖笑松;王海英;;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推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涂应飞;刘康乐;;论孝商及其教育实践[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幼教拾贝[J];幼儿教育;1985年Z1期

8 祝颖;;儿童剧的教育作用及其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9 郑孝延;;浅谈父母之爱[J];现代家教;1998年03期

10 天天;;教育,孩子是“中心”[J];家教博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琨;;如何改善亲子关系[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修巧燕;;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简述几位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3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智聪;黄辛隐;;内观疗法对改善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徐璇;;享受孩子共同成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6 张文新;Andrew J.Fuligni;;青少年对待家庭义务感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和学业适应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戴丽琼;方晓义;房超;;亲子沟通内容及其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魏军锋;蒋艳菊;;感觉寻求、亲子关系及同伴交往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梁晓华;于卫建;胡荣花;;浅谈应用PCR-STR 16位点Identifiler Plus试剂盒鉴定亲子关系的必要性[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10 李晨;;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妍;不要代替孩子思考[N];陕西日报;2011年

2 弓升高 蔺红;原平市关工委创办“家长教育辅导站”[N];忻州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陈e

本文编号:759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759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6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