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兹文化变化曲线下的“民考汉”大学新生校园适应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葛兹文化变化曲线下的“民考汉”大学新生校园适应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工作 适应性问题 葛兹的文化变化曲线模型
【摘要】:“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受到其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致使他们在进入内陆高等学府开始校园生活的过程里,面临着诸多的不适与挑战:一方面,他们面临着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的挑战;另一方面,他们又面临着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内陆地区高校的高等教育理念与管理方法,大多针对和适用于主流的汉族学生,对“民考汉”的少数民族群体有着一定的滞后性,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少数民族群体。而学校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伦理原则和方式方法上,可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帮助“民考汉”学生获得实用知识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本文以在西安市高校就读的新疆生源地的“民考汉”新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以葛兹的“文化变化曲线”为理论模型,从多幸期、文化冲击、文化变化和文化安定四个阶段,分析了“民考汉”大学新生的适应过程。本文结合社会工作的预防性、治疗性、发展性和维护社会稳定四大功能,对“民考汉”群体提出的建议:一、加快学校社会工作站制度建设的进程;二、积极开展“民考汉”新生入学文化适应教育活动;三、积极探索“民考汉”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四、开展多元的“民考汉”学生社会工作服务;
【关键词】:社会工作 适应性问题 葛兹的文化变化曲线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5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对论文的几点说明8-10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8-9
- 1.1.2 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说明9-10
-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10-13
- 1.2.1 跨文化理论基础10-11
- 1.2.2 “民考汉”群体适应性的研究现状11-13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13-14
- 1.3.1 研究方法13
- 1.3.2 论文创新点13-14
- 第二章 葛兹文化变化曲线模型与学校民族社会工作14-18
- 2.1 葛兹文化变化曲线模型14-15
- 2.1.1 U形模式(U-Curve Model)14
- 2.1.2 葛兹文化变化曲线模型14-15
- 2.2 学校民族社会工作15-16
- 2.3 葛兹模型对学校民族社会工作的影响16-18
- 2.3.1 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注重案主文化背景16-17
- 2.3.2 为社会工作的服务策略提供理论依据17-18
- 第三章 多幸期阶段“民考汉”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状况及措施18-26
- 3.1 城市及校园环境适应状况18-20
- 3.1.1 城市环境适应18-19
- 3.1.2 校园环境适应19-20
- 3.2 学习适应状况20
- 3.2.1 课堂环境20
- 3.2.2 学习氛围20
- 3.3 人际交往适应状况20-22
- 3.3.1 学生与学生21
- 3.3.2 学生与老师21-22
- 3.4 社会工作的预防性功能介入及措施22-26
- 3.4.1 社会工作的预警性措施22-23
- 3.4.2 社会工作的建设性措施23-26
- 第四章 文化冲击阶段“民考汉”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状况及措施26-32
- 4.1 城市及校园环境适应状况26-27
- 4.1.1 校园环境适应26
- 4.1.2 城市环境适应26-27
- 4.2 学习适应状况27-28
- 4.2.1 学习方法27
- 4.2.2 学习氛围27-28
- 4.3 人际交往适应状况28-29
- 4.3.1 学生与学生28
- 4.3.2 学生与老师28-29
- 4.4 社会工作的治疗性功能介入及措施29-32
- 4.4.1 积极探索出针对民考汉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29-30
- 4.4.2 全面开展“民考汉”新生的社会工作服务30-32
- 第五章 文化变化阶段的“民考汉”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状况及措施32-39
- 5.1 城市及校园环境适应状况32-33
- 5.1.1 城市环境适应状况32
- 5.1.2 校园环境适应状况32-33
- 5.2 学习适应状况33-34
- 5.2.1 课堂环境33
- 5.2.2 学习方法33-34
- 5.3 人际交往适应状况34-35
- 5.3.1 学生与学生34-35
- 5.3.2 学生与老师35
- 5.4 社会工作的发展性功能介入及措施35-39
- 5.4.1 “民考汉”个体的发展36
- 5.4.2 “民考汉”群体的发展36-39
- 第六章 安定状态阶段的“民考汉”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状况及措施39-44
- 6.1 城市及校园环境适应状况39-40
- 6.1.1 校园环境适应状况39
- 6.1.2 城市环境适应状况39-40
- 6.2 学习适应状况40-41
- 6.2.1 课堂环境40
- 6.2.2 学习方法40-41
- 6.3 人际交往适应状况41-42
- 6.3.1 学生与学生41
- 6.3.2 学生与老师41-42
- 6.4 社会工作的维护社会稳定性功能介入及措施42-44
- 6.4.1 利用社会工作方法在教师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小组43
- 6.4.2 在师生间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43
- 6.4.3 整合学校资源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43-44
- 结束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47-48
- 致谢#@@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涛;刘虹嘉;;新疆“民考汉”学生的教学策略[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李儒忠;;论“民考汉”[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郭卫东;黄莉;;新疆喀什地区中小学民考汉学生学业成绩及影响因素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4 希日娜依·买苏提;;维吾尔族和汉族对“民考汉”的评价与看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32期
5 鲍炜煜;;浅析民考汉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09期
6 张兴;;行走于两种文化之间——“民考汉”社会化问题及解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孜维达·阿不都克里木;买热巴·买买提;卡哈尔江·阿布拉;;双文化选择下的多元社会认同研究——为被贴“汉化”标签的“民考汉”群体辩护[J];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8 鲁英;王琦三;武毅;郑平;;浅谈班主任对民考汉学生的管理技巧[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阿丽娅·阿力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石磊;乔秀文;陈思羽;;民考汉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宣;落实党的少数民族政策 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N];新疆日报(汉);2009年
2 夏燕;面向未来的“绿色通道”[N];新疆日报(汉);2010年
3 记者 王晓 通讯员 张成发;51.29%:今年哈密高考本科录取率创历史新高[N];哈密日报(汉);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玄锡;维吾尔民考汉亚文化群体文化特征[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2 简娜古丽·阿木提;语言使用与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社会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超;葛兹文化变化曲线下的“民考汉”大学新生校园适应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87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88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