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育的4H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育的4H教育研究
【摘要】:关于新型农民培育这一课题,早已引起学者的关注。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在“培育新型农民”的研究上,国内的研究相当丰富,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的、全面的新型农民培育的理论体系,尤其对于如何借鉴4H教育来培育新型农民这一举措的研究还不多见。虽然4H教育起源于培育农民,然其教育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素质教育的提升,对象多为学生群体,在对特定的农民群体培育方面还存有研究空间。在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无论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新农村,还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幸福感,都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参与,而当前的农民素质距离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承认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农民存在知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社会素养不足的特点,农民素质现状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民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势在必行,但是我们发现在当今的农民培育中还存在着政府职能缺失,农民教育意识落后,培训内容形式不合理等问题,需要新理论的指导。新型农民培育可以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社会教育理论和方法,原产于美国的4H教育具有参与门槛低,选择的课题与需求相适应,成员广泛参与决策等优势,且与我国新型农民培育的背景相似、对象一致、理念相近、方法共用,可以对中国当代的新型农民培育事业进行指导,运用到新型农民培育中。4H教育是原产于美国的,以“教授农村孩子有用技能”为宗旨的教育计划,是一种强调“脑、手、心、身”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实施过程中,4H教育是由国家机构进行管理协调,由地方学校和4H俱乐部实施,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坚持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运用4H教育解决我国新型农民培育活动中的问题:植入传统优秀思想文化,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在教育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改进,创新培训内容,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加大立法政策保护,规范经费使用等等;重视和发挥高校对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作用,建立科研、教育、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同时坚持,尊重受培训者的主体地位和发扬民主,分层次进行培育的原则。
【关键词】: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培育 4H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价值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价值10-11
- 1.2 基本概念阐述11-13
- 1.2.1 农民、新型农民11
- 1.2.2 新型农民培育11-12
- 1.2.34H教育12-13
- 1.3 研究现状13-16
- 1.3.1 关于新型农民培育的研究13-14
- 1.3.2 关于 4H教育的研究14-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第二章 新型农民培育现状分析17-29
- 2.1 当前农民素质现状17-21
- 2.1.1 农民素质不断提高17-19
- 2.1.2 农民整体素质有提升空间19-21
- 2.2 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性21-26
- 2.2.1 培育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需要22-24
- 2.2.2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24-25
- 2.2.3 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必然要求25-26
- 2.3 新型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26-29
- 2.3.1 政府职能缺失26-27
- 2.3.2 农民教育意识落后27
- 2.3.3 培训内容形式不合理27-29
- 第三章 新型农民培育之4H教育适用性分析29-37
- 3.1 4H教育述要29-32
- 3.1.1 4H教育的内涵29-31
- 3.1.2 4H教育的形成与发展31-32
- 3.2 4H教育的优势32-34
- 3.2.1 与需求相适应的个性化课题的运用32-33
- 3.2.2 参与门槛较低33
- 3.2.3 将成员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拓展33
- 3.2.4 成员广泛参与决策33
- 3.2.5 服务思想、信仰的植入33-34
- 3.3 新型农民培育中运用 4H教育的可行性分析34-37
- 3.3.1 背景相似34-35
- 3.3.2 对象一致35
- 3.3.3 理念相近35-36
- 3.3.4 方法共用36-37
- 第四章 新型农民培育之 4H教育方略选择37-44
- 4.1 理念选择37
- 4.1.1 植入传统优秀思想文化37
- 4.1.2 培育农民主体意识37
- 4.2 方法选择37-41
- 4.2.1 教育方法37-40
- 4.2.2 管理方法40-41
- 4.3 载体选择41-42
- 4.4 原则借鉴42-44
- 4.4.1 尊重受培训者的主体地位42-43
- 4.4.2 发扬民主,,分层次进行培育43-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5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薄运玲;;论基于我国新型农民培育的体制制约因素[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2 唐贵伍;孟雅超;龙海平;;新型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桂林地区农民培育状况的调查与实证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胡繁荣;;“1+1”新型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10期
4 白蕴芳;;农村劳动力外移与新型农民培育[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薄运玲;;论构建新型农民培育的支撑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6 李兆强;;河南省新型农民培育模式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王旭;;新型农民培育的对策探讨——基于重庆农民培育的现状[J];吉林农业;2010年09期
8 吉东发;黎莉;;教育培训进村是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的有效选择[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9 梁红卫;;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民培育平台研究[J];农业考古;2011年06期
10 白蕴芳;;农村劳动力外移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培育[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怀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许红寨;;新型农民培育的问题与思考[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建民;;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与新型农民培育的思考[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唐中明;刘亚萍;何庚文;陈湘洲;;湘南地区新型农民培育体系研究[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首翔邋蒋寿建;新型农民培育的误区防范、路径拓展及政策导向初探[N];扬州日报;2007年
2 整理 王平;加快新型农民培育 提高农民社会地位[N];东方城乡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一凡;新型农民培育政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苏慧清;新型农民培育的4H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陆振飞;新型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柱国;新型农民培育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5 李盼;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培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6 贺茂佑;高职院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的作用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海宁;知识经济视野下新型农民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温嘉嘉;现代农业发展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9 韩国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秋香;生态农业背景下新型农民培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0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94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