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汉语取舍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25 20:03
【摘要】:本文基于范畴理论,初步构建了汉语的取舍范畴系统。范畴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作为取舍范畴的表达形式,汉语取舍句式也有典型和非典型的区别。论文对汉语取舍范畴的典型成员——“与其”句式和“宁可”句式进行了考察,对该范畴的非典型成员——“非得”等标记的句式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对各类取舍句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大致构建了汉语的取舍范畴系统。 除“绪论”和“结论”两个部分外,全文共分五章。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语料来源。选题价值方面,汉语取舍范畴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汉语的范畴系统;有助于全面地把握汉语取舍句式系统和复句系统;有助于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等应用领域。研究现状方面,此课题的研究主要反映在“与其”句式和“宁可”句式的研究之上。其成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孕育萌芽阶段。此阶段指元代以降,卢以纬、袁仁林、刘淇、王引之、马建忠以及杨树达等学者对此两类句式所作的列举性研究。(二)初步分析阶段。本阶段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新著国语文法》、《中国文法要略》等著作对此两类句式所作的归类性研究。(三)全面研究阶段。此阶段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一些辞书、汉语教科书、汉语语法论著、复句专著以及一些专题论文等对此两类句式所作的全方位研究。研究思路方面,在借鉴认知语言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文章把目光聚焦在几类取舍句式之上,通过事实与理论相结合、横向和纵向相对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几类取舍句式进行细致的讨论。语料来源方面,文章主要使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汉语语料库,此外还使用了自建的语料库和调查的语料。 第一章“取舍范畴界说”探讨了汉语取舍范畴的认知基础、语义结构、表达形式以及该范畴的划界等问题。汉语取舍范畴的形成基于人类的一般认知,该范畴的语义结构包括“常量”和“变量”两部分,“常量”包含“取舍主体”和“取舍项(p, q)”两个要素,“变量”则只指“取舍方式”。作为表达形式,汉语取舍句式分为有标形式和无标形式两类,有标形式又分典型和非典型两种类型。典型的有标取舍句式以“与其”句式和“宁可”句式为代表;非典型的取舍句式以“非得”等标记的取舍句式为代表。汉语取舍范畴与邻近的比较范畴、选择范畴等存在纠葛,此外,汉语取舍范畴的内部成员与邻近范畴之间也难以划清界限。 第二章“‘与其’句式”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该句式的历时发展、语义表达和语用环境。(一)历时发展方面。连词“与其”是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的。“与”原本为动词,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主谓结构的“其+VP”,“其”与“VP”处于同一层次;后来“与”虚化为介词,但它介引的对象仍是主谓结构的“其+VP”,“其”与“VP”仍处于一个层次;再后来当“与”进一步虚化为连词时,原有的句法结构被打破了,这使得原本不在同一层次上的“与”同“其”组合到了一起,连词“与其”最终产生。另外,“与其”句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调整,逐渐简化,最终“与其(说)……不如(说)”成为该句式最主要的表达形式。(二)语义表达方面。取舍主体人称的不同选择对该句式在主观性和“行、知、言”三域中的表达会造成影响。总体而言,当“与其”句式的表达属于“行域”时,其表达往往基于“当事人”的视角、并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当“与其”句式的表达属于“知域”和“言域”时,其表达往往基于“说话人”的视角、并具有主观性或交互主观性的特点。(三)语用环境方面。“与其”句式主要使用于表因果语义的语言环境之中。 第三章“‘宁可’句式”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句式的历时发展、语义表达和语用环境。(一)历时发展方面。副词“宁可”是同义并列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宁”与“可”同属表主观意愿的词语,二者在意义上有接近之处,这就为二者凝结成词奠定了意义基础。此外,二者的句法位置也颇为一致,即“宁”与“可”一般都位于动词之前(状语)的位置。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后,在语用频率和韵律构词规则的共同促发下,“宁可”最终凝结为词。另外,“宁可”句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调整,也逐渐简化,最终“宁可……(也)不”成为该句式最主要的表达形式;“宁可p”句式从古至今一直使用频率较高;“宁可……也要”句式并不是取舍句式。(二)语义表达方面。取舍主体人称的不同选择对该句式在主观性和“行、知、言”三域中的表达也会造成影响。总体而论,属于“行域”的“宁可”句式,在表达上往往基于“当事人”的视角、同时具有客观性的特点;而属于“知域”、“言域”的“宁可”句式,在表达上往往基于“说话人”的视角、同时具有主观性或交互主观性的特点。(三)语用环境方面。“宁可”句式除主要使用于表因果语义的语言环境之外,还较多地用于表转折语义的语言环境中。 第四章“准取舍句式”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指出副词“非得”、“死活”、“偏偏”、“只好”等也能标记取舍句式,只不过它们标记的取舍句式相对不太典型,,属于非典型的有标取舍句式,也可称其为“准取舍句式”。本章对这些准取舍句式的意义、句式特点、语义表达和语用环境等问题作了探讨。总体来说,(一)句式意义。“非得”类句式的意义可分为三类,“死活”、“偏偏”等标记的句式,其句式意义可分为两类。“只好”类句式的意义则只有一种情况。(二)句式特点。副词“非得”、“死活”、“偏偏”、“只好”等都可标记取舍句式,同时它们所标记的取舍句式只带有“选定项”。(三)语义表达。取舍主体人称的不同选择对以上句式在主观性和“行、知、言”三域中的表达也会造成影响。(四)语用环境。副词“非得1”、“死活”、“偏偏”等标记的取舍句式主要用于表“转折”语义的语言环境中,而“非得2”、“只好”等标记的取舍句式则主要用于表“因果”语义的语言环境中。 第五章“取舍句式比较”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各类取舍句式作了比较分析。从纵向的维度看,“与其”句式系统和“宁可”句式系统均趋于简化。从横向的维度看,在语义表达方面,当取舍主体为第一人称时,各取舍句式在主观性和“行、知、言”三域中的表达体现出一定的差异,与之相反,当取舍主体为第二、三人称时,各取舍句式的表达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在语用环境方面,“因果”和“转折”关系分别代表取舍句式语用环境的两极,若一种取舍句的取舍合理度高,那么它更容易在表“因果”关系的语境中出现,相反则更容易在表“转折”关系的语境中出现;在句式构造方面,“宁可p”句式以及副词“非得”、“死活”、“偏偏”、“只好”等标记的取舍句式属于“意合型”的取舍句式。 “结论”部分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今后有待研究的课题。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章印;;海德格尔的“缘-由-引发”因果性[J];世界哲学;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天佑;汉语取舍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凤兰;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张雪莹;俄语中的因果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黎洪;汉语偏正复句句序变异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阳慧;因果概念和英语因果句的生成与扩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牛晓_g;社会科学中的因果说明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高博;论尼采哲学中的因果观念[D];北京大学;2007年

4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人——境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魏扬秀;重动句原因解释功能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6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尹悦;中韩目的复句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马向颖;基于致使范畴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海莉;句序视角下现代汉语形合目的复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73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73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b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