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汉字分解水平的发展
【图文】:
生汉字分解中没有综合结构的优势, 18名被试四种结构的平均反应时为: 1078(. 06)、1248(. 06)、1366(. 04)、1673(. 14)。速度上有按左右>(快于)上下>综合>包围的顺序,线性放慢的趋势(见图1)。这说明其分解加工受知觉分解难度影响较大,与母语者的结构类型特点很不一样。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我们合并零起点与母语者的数据进行2(年级)×4(结构)分析。结果反应时分析中发现了结构×年级的交互作用,F(3, 34)=5. 89, p<. 001。年级差异也显著,F(1, 35)=15. 44
其中左右、上下结构进步不显著,综合和包围结构进步显著,F(1, 34)=4. 20, p<. 05; F(1,34)=11. 67, p<. 01。可见,从三个月到一年级末的进步使得一年级末期的结构类型曲线与母语者方向一致了(见图2)。从图2还可以看出,三条曲线是平行的,方向一致但并不重合,留学生的曲线在上,母语者的在下。说明留学生汉字分解的结构类型虽然与母语者一致,但速度上仍然慢一些。图2 留学生汉字分解时的发展 综合3个实验,可以发现: 1)母语者汉字分解时,左右、综合结构比较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浩杰;笔画数、部件数和拓扑结构类型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汉字掌握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2 高立群,黎静;日本留学生汉日同形词词汇通达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3期
3 彭瑞祥,张武田;速示下再认汉字的某些特征[J];心理学报;1984年01期
4 喻柏林,冯玲,曹河圻,李文玲;汉字的视知觉——知觉任务效应和汉字属性效应[J];心理学报;1990年02期
5 喻柏林,曹河圻,冯玲,李文玲;汉字形码和音码的整体性对部件识别的影响[J];心理学报;1990年03期
6 喻柏林,曹河圻;汉字识别中的笔画数效应新探——兼论字频效应[J];心理学报;1992年02期
7 刘鸣;汉字分解组合的表象操作与汉字字形学习的关系[J];心理学报;1993年03期
8 韩布新;汉字识别中部件组合的频率效应[J];心理学报;1996年03期
9 张积家,盛红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汉字的知觉分离影响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年04期
10 李娟,傅小兰,林仲贤;学龄儿童汉语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模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继娥;汉字认知心理研究成果与汉字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穆瑾,韩布新,陈天勇;声旁规则性对命名声旁和整字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3期
3 彭聃龄;汉语信息加工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20年研究工作的回顾[J];当代语言学;2004年04期
4 胡平;汉语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及其给教育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刘鸣;论汉字字形的心理学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6 刘鸣;汉字认知与形象思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刘鸣,冯海志;汉字信息编码特征与教材教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唐红波,许世彤,区英琦;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在汉字辨认中的特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9 鹿士义,吴洁;双语学习者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实验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冯丽萍;中级汉语水平外国学生的中文词汇识别规律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瑞端;;从香港学生的错别字类型看识字教学[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昝飞;聋生汉字加工中语音编码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向阳;贝叶斯推理的认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邹艳春;汉语学生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信息加工特点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曦;汉语多词素词的心理表征和加工机制的心理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任桂琴;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识别的即时加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民族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7 赵俊华;不同思维风格中学生英语词汇的语义表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藤亮大;《留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的综合考察与成因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尤浩杰;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掌握汉字情况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3 杨颖;汉字偏旁位置系统的初步研究——兼论影响古汉字偏旁位置的因素[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4 蔡治;视角对汉字识别影响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贺敏;布鲁默学习测验(BLT)的再修订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喜娜;汉字手写轨迹及特征的自检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楚江;华文教材汉字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尉万传;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字偏误综合考察[D];暨南大学;2004年
9 孙传波;认知风格、加工方式与汉语相似词学习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菲菲;汉字识别中的知觉干扰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聃龄,王春茂;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来自笔画数效应和部件数效应的证据[J];心理学报;1997年01期
2 江新!100083,赵果!100083;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王碧霞,李宁,,种国胜,徐叶菁;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3期
4 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03期
5 陈宝国,彭聃龄;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Ⅰ)[J];心理学报;2001年01期
6 陈宝国,彭聃龄;汉语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J];心理学报;2001年04期
7 喻柏林,冯玲,曹河圻,李文玲;汉字的视知觉——知觉任务效应和汉字属性效应[J];心理学报;1990年02期
8 喻柏林,曹河圻,冯玲,李文玲;汉字形码和音码的整体性对部件识别的影响[J];心理学报;1990年03期
9 韩布新;部件组合──潜在的汉字结构层次[J];中文信息学报;1995年03期
10 谭力海,彭聃龄;快速呈现条件下语境与词频对中文语词识别的影响[J];心理科学;198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春德;中国首次留美学生的派遣和斗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2 苏贵民;中国近代留学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3期
3 吴冠中;我的感想和希望[J];美术;1980年01期
4 万青力;儿童的眼睛 老人的手——记美国留学生方家模[J];美术;1980年09期
5 李玉敬 ,孙瑞珍;文选课的词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2期
6 杨惠元;浅谈重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2期
7 常宝儒;日本汉语教学与研究之一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2期
8 刘镰力;在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实践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3期
9 ;简讯[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3期
10 艾斐;论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石”[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藤原聪子;陈霞芬;;4年制护理大学在校留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调查[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2 赵景林;;俄语中人的称谓简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吴平;;外国留学生的阅读偏离与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4 刘英林;;关于《汉语水平考试》的研究报告[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5 于康;;视听说课总体设计、教材编写与教学原则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6 郑玉;;如何设计《大学科技汉语》[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7 郑懿德;;从历年试卷看听力口语课的教学及其测试问题[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8 国赫彤;;天津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9 李晓琪;;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10 许和平;;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和句法初探[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卫成琪;留学回国创业者的“伊甸园”[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黄威 寇作鹏;凤还巢:中关村的留学生[N];北京科技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贾薇;挖掘剧目 新人层出 名票荟萃[N];北京日报;2000年
4 曹洪谦 罗亚辉;“留学经济”需要再加一把劲[N];北京日报;2000年
5 李文;加拿大留学生的医疗保险[N];中国保险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金勇 实习生 赵飞;出国留学越小越好吗?[N];中国妇女报;2000年
7 欧阳雨木 罗建文;一锱一铢皆深情[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州立大学 陈增曙博士;考试改革/教学改革与学生减负[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何建明;少年出国留学的忧思[N];中国矿业报;2000年
10 ;澳大利亚的诱惑[N];中国贸易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永明;论外部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香山籍归侨为例[D];暨南大学;2004年
2 白文刚;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亮;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论普通话中表达个人意愿的否定形式[D];暨南大学;2000年
2 安藤亮大;《留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的综合考察与成因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叶翔;留学生汉语常用副词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4 何颖利;二十世纪留学生文学的家园情结[D];郑州大学;2001年
5 高小丽;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6 魏耕耘;留学生表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7 王士义;留美幼童与留日学生归国就业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1年
8 赵万勋;一年级留学生言语表达中“被”字句调查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9 胡岚;对初级阶段留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词汇量的调查报告[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10 吴玲莲;《现代汉语词典》单义双音节形容词括注模式与搭配特点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80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80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