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模糊修辞比较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汉英模糊修辞比较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客观属性。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关于模糊修辞的研究也迅速展开、延伸至各个领域。模糊修辞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其价值也受到翻译、教育、交际、文化研究等语用领域的重视。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在理论研究方面推陈出新。如何改善教学?模糊修辞理论无疑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一些新思路。 本文从汉语、英语文学作品以及北京大学汉英双语语料库、Concordance英语语料库收集材料,在此基础上对汉英双语的模糊修辞进行对比分析。相同点表现在:首先,汉英模糊词汇的相同,其中模糊时间词和模糊限制语是具有典型模糊特征的词汇,本文对两种词汇在汉英语中的模糊修辞现象分析论述相同点;其次,汉英模糊辞格的相同,本文以汉语中常见的辞格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第三,汉英标点运用中体现的模糊修辞的相同点;最后,汉英语音模糊修辞效果的相似。此外,本文从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心理机制三方面论述差异。其中,汉英语模糊修辞在意向感情色彩和习惯联想上的差异反映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迥异;而心理机制,包括思维模式和审美趋向的不同,是两种语言模糊修辞相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的对比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在对外汉语课堂需注重培养学生汉语模糊修辞能力;并且要重视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模糊修辞能力。 模糊时间词和模糊颜色词是具有模糊修辞特点的基础词汇。本文将汉英模糊修辞对比分析的理论结论与汉语教学(对象母语为英语)结合,编写两种词汇的教学设计,并且总结一些教学策略,包括:第一,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文化对比归纳,突出汉语特性;第三,课堂过程交际化,促进师生互动。
【关键词】:模糊修辞 对外汉语 英语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3-17
- 1.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2 国内研究现状14-17
- 第二章 模糊修辞与对外汉语教学17-21
- 2.1 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点17-19
- 2.1.1 汉语修辞的基本要素17-18
- 2.1.2 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点18-19
- 2.2 对外汉语视角的模糊修辞19-21
- 第三章 汉英模糊修辞的相同点21-39
- 3.1 汉英模糊词汇21-30
- 3.1.1 汉英时间词的模糊现象23-26
- 3.1.2 汉英模糊限制语26-30
- 3.2 汉英模糊辞格30-35
- 3.2.1 比喻与simile & metaphor30-31
- 3.2.2 夸张与hyperbole31-32
- 3.2.3 拟人与personification32-33
- 3.2.4 借代与metonymy33
- 3.2.5 移就、拈连与transferred epithet,zeugma33-35
- 3.3 汉英标点的运用35-37
- 3.4 汉英语音的模糊效果37-39
- 第四章 汉英模糊修辞的不同点39-53
- 4.1 汉英语言形式的不同39-41
- 4.1.1 汉语模糊语言形式的特点39-41
- 4.1.2 英语模糊语言形式的特点41
- 4.2 汉英文化内涵的不同41-45
- 4.2.1 汉英语在意向感情色彩上的差异42-43
- 4.2.2 汉英语在意向习惯联想上的差异43-45
- 4.3 中西方心理机制的不同45-53
- 4.3.1 思维模式的差异45-50
- 4.3.1.1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45-48
- 4.3.1.2 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48-50
- 4.3.2 审美趋向的差异50-53
- 第五章 模糊修辞对以英语为母语学生的汉语教学的启示53-59
- 5.1 注重培养学生汉语模糊修辞能力53-56
- 5.2 重视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模糊修辞能力56-59
- 第六章 模糊修辞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59-66
- 6.1 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弊端59-60
- 6.2 模糊修辞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60-66
- 6.2.1 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60-63
- 6.2.2 文化对比归纳,突出汉语特性63-64
- 6.2.3 课堂过程交际化,促进师生互动64-66
- 结语66-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义云;;英语插入语的语言交际功能[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莫彭龄;“四字格”与成语修辞[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李延林,徐远喜;英语插入语琐谈[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吴家珍;当代汉语模糊修辞探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5 董莉;;话语交流中“无声”的用意及艺术效果——顿绝在汉英语言中的对比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唐斌;Zeugma与拈连的对比研究及运用-HT〗[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章婷;李葆嘉;;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秦惠兰;;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9 李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消极修辞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7期
10 张晓农;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的声乐艺术审美观——兼及中西传统艺术的审美差异[J];音乐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磊;英汉模糊修辞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莉;英汉模糊修辞异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宏;英语新闻语篇中模糊时间状语的语义隐含及其关联性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欧阳宜文;英汉对偶修辞格中的隐蔽文化因素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余艳艳;交际中的模糊修辞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6 朱文娜;政治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63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66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