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引导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引导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网络信息化社会,可以说,信息化时代对人的挑战集中表现在对人的综合能力的挑战,而信息的处理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提到信息处理能力,必然离不开人的信息选择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就是社会信息技术和人们信息选择能力不断前进的历史。信息选择能力的提高,既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相吻合,更与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素养、心理结构、知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海量网络信息的出现,使得人们眼花缭乱,如何进行网络信息的选择,树立一个怎样的信息选择价值观,成为当代人的一种新的困惑。而作为分辨能力偏弱的当代大学生,更是面临着网络信息选择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基于此种背景,本文围绕“网络信息选择”这一论题,分为五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引言,简要阐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以及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探索了网络信息选择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理论和传播理论。第三部分,叙述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样态,包括网络信息选择的内容、特点和主要途径。其中,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特点是这一部分的关键。第四部分,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问题和原因,突出了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五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引导策略。分别从国家、高校角度阐述了相应的引导策略,还有大学生自身关于网络信息选择的自我教育引导方法。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是要受到关注的,从接收到接受网络信息整个过程,都存在着选择不当的问题。如网络信息选择的盲目性;网络信息选择的亚文化倾向严重;网络信息选择娱乐性多于发展性和信息选择的表面化多于本质化。2.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产生的问题包括: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的缺乏;选择网络信息“推送”的干扰;网络信息消费的累积性和非消耗性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引导不力。3.亟需对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进行适时适度地引导,这种引导的策略要从国家网络信息建设、高校的教育引导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这三个维度出发,形成一种科学的立体引导模式。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网络信息选择 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3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意义9-10
- (三)研究现状10-12
- (四)研究的创新尝试和不足之处12-13
- 一、网络信息选择的理论基础13-16
- (一)基本概念梳理13-15
- (二)理论基础15-16
-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样态16-21
-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内容16-17
-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特点17-20
-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主要途径20-21
-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问题及其原因21-28
-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问题21-25
-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问题的原因25-28
- 四、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引导策略28-33
- (一)国家网络信息建设中的引导策略28-29
-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高校引导策略29-31
- (三)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自我教育策略31-33
- 结语33-34
- 参考文献34-37
- 后记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均平;陈远;倪超群;;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2 牛培源;;网络信息传播绩效评估的基本要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杨瑞坤;;网络信息传播的自发性及其规制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7期
5 薛深;科学分析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6 吴雨峰;网络对道德建设的影响及措施[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7 宋春玲 ,王国坚;网络对职校生的消极影响分析[J];中国培训;2003年12期
8 高伟;解读文化视野中的网络信息传播[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冉清文;网络时代的政府职能[J];理论月刊;2005年02期
10 关友杏;;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伦理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严耕;;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冲突与社会和谐[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3 贺筱媛;胡晓峰;;危机条件下的网络信息传播行为建模方法研究[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4 韦路;谢点;;全球网络信息传播格局透视——基于世界各国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殷俊;柴樱芝;;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从“玉树地震”网络信息传播看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提升[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6 毛牧然;范卿瑞;;论辽宁省网络舆论正负向价值的引导与管控[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7 郭华;齐淑娟;;网络环境下更要注重创新[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帅庆;;论网络中女性的权益保护[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王烨;;论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属性对现实社会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陈烨;凌秀丽;;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传播[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磊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网络语言热的冷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特约撰稿 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法制处 吴学安;影视剧呼唤法律保护网络信息传播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姜锦铭 实习生 唐牛;网络假新闻多,是缺少竞争所致?[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华东政法大学 闫艳;网络法的价值追求[N];检察日报;2010年
5 王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悦春;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N];云南日报;2011年
7 张玉胜;网络执政能力当为官员“必修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8 记者 李川 实习生 杨彬驰;营造安全稳定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N];天津日报;2014年
9 科学导报评论员 高乐乐;让网络医疗信息有法可依[N];科学导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顾汶;网络媒体路在何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青青;网络热词的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初晨;投资者网络信息传播与情绪扩散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3 唐朝生;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建模及转发预测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4 李超;基于多维属性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4年
5 罗莉;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靖;网络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出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振新;网络信息传播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7年
3 张驰;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监管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张伟;大规模复杂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亮;我国网络文学实体出版中的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吴嵩倩;网络时代的社会控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黄丹丽;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孙冉;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刘思慧;网络时代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闫淼;网络围观的成因及传播特征探析[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88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08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