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清华大学与“高教六十条”——社会主义高教发展的清华经验与“中国道路”

发布时间:2017-10-30 00:35

  本文关键词:清华大学与“高教六十条”——社会主义高教发展的清华经验与“中国道路”


  更多相关文章: 高教六十条 教育革命 清华大学 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政策 中国道路


【摘要】:"高教六十条"在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十余年间的教育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正规高等教育的历史性文献。1958年-1960年间,在大跃进环境下出现的"教育革命",造成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各种新老问题的教职,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高教六十条"。在此文献酝酿、形成和贯彻落实过程中,清华大学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文献也就很自然地蕴含着某种清华的烙印,吸收了清华的独特而丰富的办学经验。清华之所以能当此重任,与某些客观因素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新清华在此前十年的教育改革和探索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受到了国内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推许。尤其是在红与专(政治与业务)、学习外国与独立自主等方面,清华探索出了可喜的、极富参考价值的经验;在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掌握上,清华也受到中央认可。因此,清华在当时的办学实现了"政治正确"与"学术卓越"的有机融合,为社会主义高教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种可能的"中国道路"。当然,因时代环境所致,这一探索在当时注定是有限的。这一条例尽管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但在实际贯彻中却不能不受到一定限制。内中意涵,深值继续深究。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高教六十条 教育革命 清华大学 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政策 中国道路
【分类号】:G649.2
【正文快照】: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是上世纪50、60年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内中隐含着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它与清华大学的内在联系尤值探究。从起草工作的团队来看,实际领导者和牵头人是蒋南翔,他对研究、起草以至最后形成中央文件,都付出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超;;“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的伟大成果[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马启民;评八大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兼评西方学者对“中国道路”认识的误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S2期

3 张维为;;在国际比较中解读中国道路[J];中华魂;2012年24期

4 王广;范勇鹏;袁华杰;张飞岸;何兰芳;李彩艳;李瑞琴;孙中欣;;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1期

5 李炳毅;岳晓方;李贞源;;三大内核支撑“中国道路”走向世界[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科学发展观演进因应中国道路[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7 陈颀;王珏;;“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李伟;;“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演进的十条理由[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陈晋;;走中国道路 圆中国梦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刘灵光;曾志诚;;中国道路的方法论意蕴[J];学术论坛;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燕;;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中国道路”的主要经验和启示[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2 李冲锋;;践行群众路线,走好中国道路[A];群众路线与科学领导[C];2013年

3 陈亚联;;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道路”走向成功的历史基础[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4 吴静;;《中国道路十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5 马俊峰;;以和为贵,走好中国道路[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6 ;人民日报社论: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4年第1期(总第96期)[C];2014年

7 姚中秋;;存在一个中国道路吗?——当代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现状之辩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8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朱佳木;;新中国两个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首席评论员 梅松武;“中国道路”点燃爱国激情[N];四川日报;2009年

3 洪向华;讲述中国道路背后的“中国道理”[N];人民日报;201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宣;“中国道路”的多视角解读[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苏超;深入研究和阐述中国道路[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亚彬;“中国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李可 王瑟 王国平;走在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中国道路上[N];光明日报;2012年

8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于运全 孙敬鑫;恪守中国道路 展示中国自信[N];光明日报;2012年

9 史小威 蔡波涛 本报特约记者 丁顺国;“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N];解放军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坚持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汤月娥;中国道路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江敦秀;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道路及其当代价值[D];辽宁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卓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5年

2 陈洁;价值维度视域下中国道路性质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3 谭雨甜;“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D];山西大学;2014年

4 骆秀禹;论“中国道路”的哲学依据[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杨洪达;论“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与实践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6 吴晓芳;“中国道路”的特色、挑战和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7 张洁洁;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评价与坚定道路自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斌英;论中国模式的三维解读[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9 王莹;“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翻译报告[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5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115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7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