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大学》 2015年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章萌
【摘要】:教学模式是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直观体现,不同时期的教学模式带有不同的时代烙印。我国现行研究生教学模式既是经历数次模式变革的产物,亦受到当代高等教育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故要有效改革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需从其演变史中找寻相关影响因素,继而通过厘清这些因素对教学模式产生的不同影响,为当前教学模式改革需关注的若干面向提供借鉴参考。为探寻我国研究生教学模式变化的影响因素,以时空为轴,梳理建国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演变路径,发现60多年的教学模式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院系调整以前(1949-1952年),此间的教学模式彰显出民国时期的教育特色,表现为以效仿欧美国家为主。第二阶段为院系调整—“文化大革命”结束(1952-1977年),时值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全盘苏化的变革时期,教学模式在这—时期亦呈现出明显的苏联色彩。第三阶段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学位条例的颁布(1977-1980年),经历十年浩劫的高等教育开始制度重建,这—时期的教学表现为苏联模式影响下的教风犹存。第四阶段为学位条例的颁布—研究生扩招(1980-1999年),高等教育在此间进入大众化阶段,研究生人数急剧扩张,旧式教学模式在应对新时期挑战中,不断自我调整与修缮。第五阶段为研究生扩招后(1999年至今),当今高等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过渡到内涵发展,教学模式成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重点,呈现出多变的特征。将这五段教学模式变革的历史相互比较发现,总体而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变化受制于内外部条件的制约。外部因素有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影响;内部因素则同各时期学校类型、学科结构、学生规模和师生关系的变化相关联。在具体分析每一因素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形式和程度的基础上,提出要保障新时期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成效,应努力提升高校的自主办学水平,注意规避政府可能的行政干扰,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兼容,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余义勋;汪国平;刘娟旭;;观赏园艺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08期
2 邓红;毛玉凤;;斯莱文有效教学模式的启示——基于硕士研究生一节L课为例[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年09期
3 范英杰;周咏梅;;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恒文;;批判维度和重建维度的统一——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吴三三;朱清海;;科技异化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陈力,陈志鑫;卢卡奇“物化”理论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金玲;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与英才培养问题[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邱咏梅;高等教育主体形态的变化——关于后精英教育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陈晓琴;;高等教育课程适切性问题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刘桂荣,曲瑞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教育之实现[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8 常素巧;齐丽红;邹爱荣;;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性障碍及政策建议[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9 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王义遒;;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2 张璐;;简述哈贝马斯科技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陈伟;;从牧师到教师:英国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变革——以十九世纪的牛津大学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张伟;隋东;;科技代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程彪;;超越实证与思辨——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李碧虹;;政府在高等教育融资中职责转变的原因探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刘晓光;董维春;;美国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初探[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郑忆石;;社会主义的不同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于海量;;技术理性批判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许昌淦;;中国科技期刊在前进中的摸索[A];竞争 合作 创新——科技期刊未来发展之路——第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6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从业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彭淑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修丽娟;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旭虹;论大学决策权力运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罗欢;高等教育学费定价的政府与市场双重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曾强;破解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7 刘行;高校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花蕊;高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于晨;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华斌;师生关系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敏;牛义;汤青林;宋明;;研究生《植物组织培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2 姜秀珠,闫海涛;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06期
4 吴道槐;论教师的主体与主导——兼评“双主体”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5 王雪;沟通·理解·发展──谈谈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年04期
6 鲍聪;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温静;李恩;陈志权;;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凤军;教育人类学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成人教育;2005年02期
9 彭志红;李合松;胡家金;;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0年05期
10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君霞;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木水;新课程与学校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宏;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主体间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支爱玲;教学中建构合作型师生关系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姜立利;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琼;师生关系的审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丽霞;师生关系的改善与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勉媛;初中生自尊的发展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惠洁;舒尔茨;;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8期
2 易元祥;陈金江;;大学教学生命意义的审视与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3 历巍;郑葳;;传统教学设计的困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李尚明;;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刁维国;;教学模式引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4期
6 李清臣;;从模仿到变革:教学范式的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5期
7 覃建巧;;学生需求——两大外语教学范式的平衡支点[J];教学与管理;2007年12期
8 罗刚淮;;从优质教学的形成谈教师的作为[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9期
9 张忠华;王超;;论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趋向[J];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05期
10 戴迎峰;;批判性思维培养:对传统大学教学范式的反思与建构[J];煤炭高等教育;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猛;;结构、解构与重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策略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益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 杨继瑞;[N];重庆日报;2012年
3 对话主持 李炳亭 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本报总编辑 刘堂江;[N];中国教师报;2010年
4 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丁建强;[N];江苏教育报;2011年
5 ;[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翟晋玉;[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王钢城;[N];济南日报;2011年
9 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局长 唐国均;[N];中国教育报;2012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裴娣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桂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6 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教学与生活[D];西南大学;2006年
2 戈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孙琳;论教学中的人道主义:认识论视角[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田燕芳;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胡俊杰;企业教学设计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杨先花;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审美精神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岩;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8 王诗杰;交互式辅助教学网络平台的发展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美华;全景式教学在《文化生活》运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佳美;数学课堂生成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1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