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9 年 4 月 第 30 卷 第 4 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A pr. , 2009 V ol. 30 N o. 4
# 教育体制与结构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
?
王胜今 , 赵俊芳
1
2
( 1.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2. 吉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自 1999 年大幅扩招并由此步入大众化之路以来, 至今已走过十年
的历程。这十年进程可分为提速扩张、 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三个发展阶段, 呈现出/ 精英大众 化0、 跨越式发展等特点, 初步满足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公平 与教育机会均等的状况, 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的发展战 略。与此同时, 我国高等教育也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质量下滑、 学生就业形势渐趋紧张、 专业设置趋热趋同、 布局失衡等问题, 应通过加大政府拨款力度等途径予以解决。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十年盘点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4203( 2009) 04 0025 09 -
The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over the last decade
WANG Sheng jin1 , ZH AO Jun fang 2 ( 1. J ilin Univer sity , Chang chun 130012, China; 2. I ns titute of H ig her Education, J ilin Univer sity ,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Af t er enlar ged enro llment f rom 1999, Chinese higher educatio n has ent ered in t o the popularizat io n phases o ver t en y ears, amo ng w hich are t hr ee phases including increas ing ex pansion, st ruct ur e adjustm ent and quality impr ovement w it h t he f eat ur es of t he elit e popularizat ion and leaping developm ent . Co nsequently , the basic needs fo r hig her educat io n have been met , social equit y and educat ion oppot unit y equalit y have been im pro ved t o som e ext ent , private higher educat ion has been boost ed i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 y and the de velopment st rat eg y has been achiev ed to beco me a big pow er in hig her educat ion. Mean w hile, t he problems in our higher educat ion, such as sho rt ag e of f unds, f alling educat io n quality , gradually t ig ht graduat es' employ ment sit uat io n, conv erg ence of specialt y est ablish ment , unbalanced dist ribut ion, w hich should be solv ed by means of increasing government f inancial allo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 ion; popular izat ion; retro spect
?
收稿日期: 2009 02 23 - 作者简介: 王胜今( 1954) ) , 男, 吉林磐石人, 吉林大学常务副书记兼副 校长, 教 授, 博 士生导师, 从事高 等教育管 理、 域 区 经济与发展研究; 赵俊芳( 1962 ) ) , 女, 吉林长春人, 吉林大学高 等教育 研究所教 授, 从事高 等教育 理论、 高等教 育管理 研 究。
# 25 #
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
1999 年, 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5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6, 主张积极推进高等教育, 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 计划至 2010 年高等教育毛 入学率将达到 l5% 的发展目标。十年来, 我国高等 教育在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逐 步探索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众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 促 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此, 笔者拟对我国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十年历程、 特点等做简要概述, 总结高等 教育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 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6( 以下简称 5决定6) , 再次重申/ 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规 模, 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 减缓升学压力。通过多种 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到 2010 年, 我国同龄人口 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 之十五左右。 上述计划、 0 会议、 决定, 为中国高等 教育迅速扩张奠定了政策与思想基础, 开启了中国
[ 2]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历史征程。在5行动计划6颁行 的当年( 1999 年) , 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为 159. 68 万人, 比上年的 108. 36 万增加 51. 32 万人, [ 3] 较上年增长 47. 5% 。 成为建国以来高校招生数量 最多、 增幅最大、 发展最快的一年。 2. 调整结构阶段( 2001 ) 2005 年) 2001 年后, 我国高等教育在保持一定增长幅度 的同时, 开始注重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 主要对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区域结构以及高校学科、 专业结 构等进行 调整。2000 年 12 月 20 日, 教育部 召开 2001 年年度教育工作会议, 陈至立同志在总结 2000 年全国教育工作、 布置新一年工作时指出: 牢牢把握 发展主题, 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 依靠教育、 科技促 [ 4] 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她在讲话中着重 指出: /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 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从学科结构来看, 与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以及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的培养相对滞后; 从区域结构看, 东西部差异和城乡 差距仍十分突出。[ 5] 所以, / -十五. 期间, 我国将进 0 入依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结 0/ 构的战略调整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经济的结合, 加 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 0同时, 她进一步强调发展 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既是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 要向有条件的地级城市延伸, 大力发展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 使高等 教育区域性布局更加合理, 培养当地留得住、 用得上 的人才。 在 2002 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 陈至立重 0 申: / 必须坚持改革、 发展、 稳定的统一, 坚持数量、 质
[ 6]
一、 十年回顾
自 1999 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确立至今, 我国 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依据高等教育 发展速度和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的具体情况, 可 将大众化的十年进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提 速扩张阶段, 二是调整 结构阶段, 三是提高质 量阶 段。 1. 提速扩张阶段( 1999 ) 2000 年) 1998 年, 教育部制定5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6( 以下简称5行动计划6) , 1999 年 1 月获得 国务院批复, 正式公布, 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 的标志。5行动计划6 作为我国 21 世纪教育的行动 纲领, 提出了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大战略构 想: 一要/ 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0, 即在提高规模效 益的同时, 改革教学思想、 内容和方法, 不断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 二要全面振兴教育事业, 实现高等教育 规模的较快发展, 至 201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l5% 的发展目标。5行动计划6 指出: 在采用新的机 制和模式的前提下, 2000 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 总数将达到 660 万人; 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 增长; 高等教育入学率将从 1997 年的 9. 1% 提高到 2000 年 的 11% 左 右; 普 通 高 等 学校 生 师 比 将 由 1997 年的 10 B 1 提高到 2000 年的 12 B 1; 独立设置 的普通高校平 均在校生规 模达到 4000 人左右。
[ 1]
量、 结构、 效益的统一。要根据入世后经济结构调整 和就业市场变化的趋势, 加快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 学科、 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0 通过这一时期的调整,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得到 初步改善。以层次结构为例, 1998 年我国普通高校 总数为 1022 所, 其中普通本科高校 600 所, 占普通 高校总数的 59% ; 普 通专科高校 422 所, 占普通高 校总数的 41% 。1998、 1999、 2000 三年普通高校本 科院校数量与普通高校总数的比例保持在 56% 以
1999 年 6 月,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基本思路, 即: 为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 战, 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扩大 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规模, 尽可能满足 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 保证教育的适度优 先发展。1999 年 6 月, 中共中 央国务院公布5 关于 # 26 #
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
上, 而 2001 年后, 本科院校的总量基本恒定, 但在普 通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则大幅减少, 降至 49% , 降低 9 个百分 点; 同时, 普通 专科高 校快速 增加, 提高 到 628 所, 占总量比例突破 50% 大关, 达到 51% 。此
表1 年份 普通本专科院校总数 数量( 所) 普通本科院校 占总数比 数量( 所) 普通专科院校 占总数比
后, 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虽逐年增加, 但所占比例逐年 减少, 2005 年不足 40% 。可见, 从高校的层次看, 形 成了相对合理的梯次结构( 数据详见表 1) 。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数量、 比例情况 1998 1022 600 59% 422 41% 1999 1071 597 56% 474 44% 2000 1041 599 58% 442 42% 2001 1225 597 49% 628 51% 2002 1396 629 45% 767 55% 2003 1552 644 41% 908 59% 2004 1731 684 40% 1047 60% 2005 1792 701 39% 1091 61% 2006 1867 720 39% 1147 61% 2007 1908 740 39% 1168 61%
数据来源: 中国教育年鉴、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998) 2007) 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
3. 提高质量阶段( 2006 ) 至今) 自 2006 年始,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规模、 注 重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明确 宣布, 为了保证教育质量, 今后不再进行规模扩张。 鉴于高等教育扩招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学者的 诸多批评, 2006 年 5 月, 国务院召开国务常务会议, 指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应适当放缓, 重在提高教育 质量。教育部提出 2006 年高等学校招生的增长幅 度应严格控制在 5% , 如超计划, 将在研究生新增点 审批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方面受到影响。其后, 中 央各部委 共 14 个 部门 联 合下 发5 关 于切 实 做 好 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的通知6, 要 求各地方政府注意控制高等学校招生数量与增长幅 度, 稳定招生规模。2007 年教育部、 财政部印发5高 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 办法6( 2007 第 14 号文件) ( 以下简称5暂行办法6) , 其核心内容是: 要建设我国高等学校/ 质量工程0, 要 / 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推进改革 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 按照-分类指导、 鼓励 特色、 重在改革. 的原则, 加强内涵建设, 提升我国高 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 质量工程0包括专业结 0/ 构调整与专业认证、 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 实践 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教学团队和高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 和对口支援 西部地 区高等 学校 六个 方面 的内容。 / 质量工程0资金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2007 年教 育部工作要点也强调要切实把 重点放在提高 质量 上, 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 能力上。如要点第 23 条指出: 要/ 全面实施高等学 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
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做好 2007 年招生计划安排 和管理工作, 进一步把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质 量上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完善本科专 业设置与调整办法, 建立专业设置预测机制。进一 步加强分类指导,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引导和鼓励各 级各类高校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0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主要通过三条途径: 一是重 视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教学。2006 年, 教育部成 立/ 质量工程项目规划工作组0, 开展历时一年的/ 高 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0立项研究的准备 工作。2007 年, 中央财政投入 25 亿元, 启动/ 高等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0, 以期提高普通 高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二是启动/ 2110 三期工程和 创建/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0 ( 小/ 985 工程0) , 加 大对研究型大学、 重点大学中/ 211 工程0、985 二期 / 工程0和/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0的资金投入。三 是控制研究生招生比例, 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准 备在未来几 年内, 将我 国研 究生扩 招比 例控 制在 5% 以内; 研究生教育重在质量, 即加强研究生创新 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从/ 提速扩张0, 经/ 结构调 整0到/ 注重提高教育质量0的发展历程, 表明我国高 等教育发展思路更加理性, 战略决策更加科学。
二、 发展特点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成与发展的整个进程 中, 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异质的思维方式与精英 大众化的推进路径, 形成了跨越式发展的非寻常结 果。 # 27 #
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
1. 预设指标 纵观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 无论是西方 发达国家, 还是东南亚、 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 在 其大众化发展进程中, 虽然国家起到了一定的助推 作用, 但从根本上看, 其大众化的发轫与推进多源于 社会需求的自然生成过程。例如, 美国高等教育大 众化是在二战后美国国内大量军人要求接受高等教 育的背景下进行的, 大众化途径主要通过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完成。而我国高等教育大 众化的启动和推进过程, 则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 尤 其是人为预设量化指标。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美国 已达 82% , 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 日、 法 等发达 英、 国家及韩国、 菲律宾、 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 30% 以上; 而中国的高 等教育却仍然在 精英阶段徘徊, 1996 年为 8. 3% , 1997 年 为 9. 1% , 1998 年 为 9. 3% 。为此, 我国在 1999 年 1 月颁布的5行动计划6 中提出: 201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 的 15% , 2001 年 3 月又提出/ 2005 年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力争达到 15% 左右0的目标。希望借此促进我 国高等教育较快的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大国与高等 教育强国。同时, 鉴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资金大 量外流的情况, 亦希望通过发展高等教育, 促进国内 经济发展与繁荣。 2. 精英大众化 / 精0一方面指高品质的产品或事物; 二是指稀
缺、 稀少的事物。/ 精英0 往往与大众相对, 指社会 中以一定特长占优势地位的少数群体或个体。精英 的高品质与稀缺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传统的精英教育往往由各国国内一流大学或国际上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完成。/ 大众0教育, 则以人 数众多为特征, 培养方式与精英教育存在一定差异。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初期, 在民众中呈现精英 大众化的非理性选择, 盲目攀/ 高0求/ 大0。在该背 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扩招, 呈/ 精英大众化0之 势。 其一, 大众化初期, 依靠顶尖大学或四年制大学 进行扩张。1999 ) 2000 年,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普 通本科高校数量与招生数量均占半数以上, 尤其是 招生人数占 70% 左右; 2001 ) 2002 年国家对高等学 校结构有所调整, 2002 年普通本科院校数量在普通 高校中所占比例 降至 45. 1% , 普通专 科学校 升至 54. 9% ; 但本科生招生人数仍然保持在 65% 以上; 直到大众化实现后的 2003 年, 专科学校数量与专科 学校招生数量双双超过 50% 以上( 数据详见表 2) 。 其二, 大众化进程中研究生规模扩张。1998 年 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 7. 25 万, 其中, 招收博士 生 1. 5 万, 硕士生 5. 73 万; 1999 年我国普通高校研 究生招生 8. 70 万, 博士生 1. 99 万, 硕士生 7. 18 万; 2004 年我国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突破 5 万大 关; 2006 年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接近 40 万人, 其中, 招收博士生 5. 60 万人( 数据详见表 3) 。
表 2 1999) 2007 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学校数 量、 本专科招生人数、 所占比例 普通本专科高校数量( 所) 年份 总计 数量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071 1041 1225 1396 1552 1731 1792 1867 1908 597 599 597 629 644 684 701 720 740 比例 55. 7% 57. 5% 48. 7% 45. 1% 41. 5% 39. 5% 39. 1% 38. 6% 38. 8% 增长 - 3 2 - 2 32 15 40 61 36 20 数量 474 442 628 767 908 1047 1091 1147 1168 比例 43. 5% 42. 5% 51. 3% 54. 9% 58. 5% 60. 5% 60. 9% 61. 4% 61. 2% 增长 52 - 32 186 139 141 139 44 100 21 155 221 268 320 382 447 504 546 565 本科 专 科及其它 总计 数量 112 151 178 209 183 210 236 253 ) 比例 70. 5% 68. 3% 66. 4% 65. 3% 48. 0% 47. 0% 46. 8% 46. 3% ) 增长 ) 39 27 31 - 26 27 26 17 ) 数量 40 49 67 89 200 237 268 293 ) 比例 29. 5% 32. 5% 25. 0% 34. 7% 52. 4% 53. 0% 53. 2% 53. 7% ) 增长 ) 9 18 22 111 37 31 25 ) 普通本专科高校招生数量( 万人) 本科 专科及其它
数据来源: 中国教育年鉴、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999) 2007) 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数据。
# 28 #
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 表3 年份 研 究生总数 博士生 1999 8. 68 1. 99 1999 ) 2007 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及博士生招生情况( 万人) 2000 12. 85 2. 23 2001 16. 52 3. 21 2002 19. 14 3. 40 2003 26. 89 4. 87 2004 32. 63 5. 33 2005 36. 48 5. 48 2006 39. 79 5. 60 2007 41. 86 5. 80
资料来源: 5中国教育统计年鉴6 ( 1999 ) 2007) 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数据。
其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在高等教育大 众化推进初期, 以精英层次扩张为背景, 职业技术教 育却开始萎缩。一些高校争相/ 升格0, / 中0升/ 大0、 / 专0升/ 本0、本0争/ 研0, 致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严 / 重失衡。 3. 跨越式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上的跨越; 二是经济上的跨越。改革开放 初期, 我国仅有普通高校 598 所, 在校生 85. 63 万 人; 改革开放后,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至 1998 年, 我 国共有普通高校 1022 所, 在校生 430. 88 万, 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达 9. 8% 。从 1978 年至 1998 年, 我国 共用 20 年的时间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了近 8 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 0. 4 个百分点。1999 年, 中国政府颁行5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6, 提 出到 2010 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目标。但 实际上, 我国仅用 4 年时间, 至 2002 年即将我国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 从 1998 年的 9. 8% 升至 15% 。4 年时间毛入学率共提高近 5. 2 个百分点, 平均年增 1. 3 个百分点。2003- 2007 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持续 增长, 分 别达 到 17% 、 19% 、 21% 、 22% 、 23% , 2003 ) 2005 年, 每年提高 2 个百分点, 2005 年 后有所调整, 但总体上仍以较快速度增长, 这与美、 日、 法诸国相比, 大众化实现的时间大大缩短。 英、 英国约用 16 年、 韩国 14 年、 日本 23 年, 巴西 25 年, 美国近 30 年才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 5% 提高至 15% , [ 7] 而中国仅用了 9 年。
表 4 1992) 2007 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情况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5. 0 6. 0 1. 1 1. 0 7. 2 8. 3 1. 2 1. 1 9. 1 9. 8 10. 5 0. 8 0. 7 0. 7
实力不足、 高等教育基数过大等众多困难。
表5 1998 ) 2007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 DP 的 比例( % ) 1998 2. 59 2003 3. 28 1999 2. 79 2004 2. 79 2000 2. 87 2005 2. 82 2001 3. 19 2006 3. 01 2002 3. 32 2007 3. 32
年份 所占比例 年份 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 : 1998 ) 20075全国 教育 经费 执行情 况统 计公 告6 数 据。
资料显示, 1999 年高等 教育大 众化 启动 后至 2007 年, 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一直 徘徊于 2. 79% ) 3. 32% 之间, 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 4. 4% 的总平均水平相比, 有较大差距。不及东亚、 太平洋地区的 4. 7% , 明显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 5% , 远落后于 26 个发达国家的 6% 。所以说, 我国 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政府投 入不足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并成为 21 世纪初 期高等教育增幅最大、 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进而跻 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列。
三、 社会贡献
十年来, 我国通过高等教育扩张, 初步满足了公 众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 会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状况, 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 的发展与繁荣; 通过创新知识与培养新人为社会提 供服务,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的发展战略, 引领并推 动了社会发展。 1. 增加了入学机会, 满足了大众需求 几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通过非间断性发展, 还原 了高等教育的公共属性, 使社会公共资源为更多受 众所分享,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均 等, 改善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社会公平。高等教育扩 张为更多的大众提供了入学机会, 使得高等教育资 源惠及普通人群, 为不同区域、 不同群体和阶层的适 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由于高等教育 的强大/ 增值0作用, 高等教育已成为社会个体生存 发展的内在需求与不竭动力, 是其增强社会竞争力、 # 29 #
毛入学率( %) 3. 9 增长( % )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毛入学率( %) 12. 5 13. 3 15. 0 17. 0 19. 0 21. 0 22. 0 23. 0 增长( % ) 2. 0 0. 8 1. 7 2. 0 2. 0 2. 0 1. 0 1. 0
资料来源: 5中国教育统计年鉴6 ( 1992 ) 2007) 数据。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大众化推进的时间较短, 情况更加复杂, 任务更加艰巨, 还需要克服国家经济
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
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表明, 高等教育已经成 为社会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高等教育大 众化, 既是满足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又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必由之路。 2. 培养了大批人才, 推动了社会进步 在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 进程中, 高等教育能否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与积极 对话, 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在通常情况下,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创新知识与培养新人两条途径为 社会诸子系统提供服务, 引领并促进社会发展。 首先, 在 人才培 养方 面, 自 2001 年始 至 2007 年, 我国普通高校共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 1913. 66 万人。其中, 研究生 116. 36 万人, 本专科生 1797. 30 万人。这些毕业生在社会各个岗位上充 分发挥 自己的长处与智慧, 努力工作, 为社会创造财富, 做 出巨大贡献。 其次,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 持, 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如: 中南大学克隆与 表达人类遗传神经性高频性耳聋致病基因取得重大 进展, 实现了中国遗传学在国内遗传疾病基因研究 零的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发现并克隆了导致/ 型短指 ( 趾) 症0的基因, 其成果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 新闻; 清华大学承担的高温气冷实验堆的建成运行, 标志着我国在核能开发应用领 域进入国际先 进行 列; [ 8] 吉林大学世界首例/ 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 隆猪0的培育工作获得成功, 标志着吉林大学在转基 因猪抗病育种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 63% 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36% 的国家工 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 90% 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人员集中在高校, 80% 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成果来自高校。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签订 技术转 让合同 6878 份, 创造价值 125622. 6 万元, 专利出售 701 项, 实现金额 28683. 2 万元。
[ 9]
作用。是年, 全国共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173 所, 在 校生 81 万人; 到 2007 年, 民 办高校 已发展 至 297 所, 在校生 163. 07 万人; 独立学院 318 所, 在校生 186. 62 万人( 数据见表 6) 。2007 年我国普通高校 1908 所, 在校生 1884. 9 万, 民办普通高校( 含独立 学院) 占普通高校的 32% , 民办普通高校( 含独立学 院) 在校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 19% 。高等教育大 众化客观上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表6 年份 普通民办高校 数量( 所) 普通民办高校 在校生( 万) 独立学院数量 独立学院 在校生 2004- 2007 年民办高校发展情况 2004 228 139. 75( 含独 立学院) ) )) ) )) 2005 252 105. 17 295 107. 46 2006 278 133. 79 318 146. 70 2007 297 163. 07 318 186. 62
数据来源: 教育部 2004 ) 2008 年全国教育统计公告。
4. 迈进了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 我国高等教育得 到迅猛发展, 由普通的高等教育小国发展为高等教 育大国, 为未来迈向高等 教育强国奠定坚 实基础。 1998 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 共招生 108. 36 万人, 1999 年全国普通高校( 本专科) 招生 154. 86 万人, 比上年增加 46. 5 万人, 涨幅达 42. 9% , 成为建国以 来高校招生增长数量和幅度最大、 最快的一年。此 后连续 8 年, 高等教育的年招生量和在校生规模一 直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 2002 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 招生数 达到 320. 50 万人, 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 903. 36 万人, 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达 到 15% 。2003 年,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达到 1108. 56 万人, 在校 生人数规模位于世界首位; 2004 年普通高等教育招 生 447. 34 万人, 在校生人 数越过 1333. 50 万人大 关。2005 年在校人数 1561. 78 万人, 2006 年, 全国 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 1738. 84 万人, 高等教
[ 10] 育毛入学率达到 22% 。 通过高等教育扩张, 高等
3. 民办高等教育得到发展 无论就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来看, 还是 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国情而言, 发展民办高 等教育应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选择的路径之 一。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客观上加 速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繁荣。20 世纪 90 年代 末,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推进, 面对国家对高 等教育投入不足的总体情况, 民办普通高等教育的 社会地位 得以凸 显。2003 年 9 月, 人大 会议通 过 5民办教育促进法6, 表明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重 视以及民办高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地位和 # 30 #
学校的学科分化不断加速, 专业设置不断调整, 社会 需求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了越 来越多的人才。
四、 存在的问题
1. 经费投入不足 如前所述, 1999 年我国 高等教 育大 众化 启动 后, 当年普通本专科招生 154. 86 万人, 比上年增加
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
46. 5 万人, 涨幅达 42. 9% , 成为建国以来高校招生 数量最多、 增幅最大、 发展最快的一年。但 1999 年 我国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仅为 2287 亿元, 国家财政 性教育经费占 GDP 值的 2. 79% , 低于 1990 年的 3. 10% , 更低于 1985 年 3. 68% 。1999 年后我国 GDP 年均增长 10% 以上, 但 1999 年至 2007 年, 我国财 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一直徘徊于 2. 79% 至 3. 32% 之间, 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 4. 4% 的 总平均 水平有较大差距, 不及东 亚、 太平洋地区的 4. 7% ,
表7 国家或地区 公共教育经费比重( % ) 国家或地区 公共教育经费比重( % )
明显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 5% , 远落后于 26 个发 达国家的 6% 。以 2002 年部分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在 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为例, 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在 国民总产值中所占比例接近世界最低( 见表 7) 。 高速的经济增长、 大幅的高等教育扩张与低位 徘徊的教育投入不相匹配, 这种反差给高等教育发 展与高校的正常运行带来了较大困难, 导致国内诸 多高校负债经营。
2002 年部分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重 中国 2. 1 意大利 5. 0 中国香港 4. 1 英国 4. 7 日本 3. 6 印度 4. 1
世界平均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低收入 国家 4. 4 美国 5. 7 5. 5 阿根廷 4. 6 4. 3 法国 5. 7 3. 2 德国 4. 6
俄罗斯联邦 印度尼西亚 3. 1 1. 3
数据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
表 8 1998) 2007 年国家财政与教育经 费情况 年份 GDP ( 亿元) 人均 G DP( 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 DP 值的比值( % ) 年份 GDP ( 亿元) 人均 G DP( 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 DP 值的比值( % ) 1998 78017. 8 6392 2032. 0 2. 55 2003 116603. 2 9101 3850. 62 3. 28 1999 80422. 8 6534 2287. 2 2. 79 2004 116584. 3 10561 4465. 86 2. 79 2000 88189. 6 7078 2562. 6 2. 87 2005 183084. 8 14040 5161. 08 2. 82 2001 94346. 4 7543 3057 3. 19 2006 210871 )) ) 6348. 36 3. 01 2002 103553. 6 8184 3491. 40 3. 32 2007 249529. 9 ) )) 8280. 2 3. 32
资料来源 : 根据 1998 年至 2007 年/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0 与5中国教育统计年鉴6 的数据整理。
2. 教育质量下滑 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指高等教育产品满足社会系 统需求的能力。由于众多高校的招生规模超出了原 有教学条件的承受能力, 教学场所、 生活住宿等问题 频频出现, 图书馆、 教室、 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出现严 重短缺。因此, 在高等教育扩张初期, 高校的教育教 学质量受到较大影响。教师忙于大量的教学工作, 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课程体系、 教学内 容、 教学方法等, 难于与学生近距离互动, 自然影响 教学质量。在新升格的院校中, 因原有教学条件和 师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从而导致质量下 滑的现象尤为突出。此外, 面对大规模扩张, 生源质 量参差不齐也是不争的事实。 3. 学生就业形势渐趋紧张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尚欠发达, 加之短期内高等 教育大规模扩张, 2003 年后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渐
呈紧张态势。2001 年我国高校学生的初次就业率 达 70% , 实现就业平衡; 2002 年初次就业率为 64. 7% , 较上年下降 5. 3 个百分点, 如果加上 12 月份的 二次就业率后, 仍能保持平衡; 2003 年由于高校扩 招后首批本科生毕业, 当年 6 月的大学生初次就业 率仅为 50% , 比上年又下降了近 15 个百分点, 呈现 [ 一定的就业压力。11] 2005 年, 北京大学/ 高等教育规 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0课题组对我国东、 西部 16 中、 个省份 34 所高校 2005 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 2005 年毕业生毕业时真正签约者 仅为 33. 7% [ 12] , 与 2003 年 同期相比, 下降了 16. 3 个百分点。2006 年,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 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 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 业状况调查0 报告, 调查涉及全国百所高校的 6000 多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 2006 年全国 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 413 万, 比上年增加 75 # 31 #
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
万人, 增幅达 22% ; 而全国毕业生 需求约为 166. 5 万人, 比上年实际就业减少 22% 。专家认为/ 这意 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 临岗位缺口。 0 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 专业设置趋热趋同 专业是高校以学科为基础的培养人的 基本单 位, 是高校赖以生存与立足的基点, 专业设置合理与 否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出口、 进而影响入口生源和人 才结构的均衡发展。在这一意义上, 高校在设置专 业时, 往往要对国内高校专业设置、 学生就业以及新 市场的开拓等情况进行广泛调研。 但在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初期的一段时间里, 由 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某些学科专业形成暂时性过 热需求, 加之高校在设置新专业时, 缺少校际间、 专 业间的横向沟通与了解, 导致诸多高校拼命上所谓 新专业、 热专业, 专业设置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盲 目性和趋同性, 导致无序竞争、 低水平重复、 部分特 色专业消解。一时间, 几乎所有大学纷纷设置计算 机、 法学、 经济学、 商学、 管理学等专业, 但新开设学 科基础薄弱, 学校缺少特色, 学生没有专长。研究型 大学办成人、 专科教育, 地方教 学型大学办研 究生 院, 不伦不类, 高等教育系统缺少层次定位, 呈/ 大一 统0倾向, 难以形成/ 特色0、强势0局面。 / 5. 布局失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西部、 南 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得以扩展。但就全 国的总体发展情况看, 西部、 南部以及西北部地区的 发展速度, 远落后于中部与东部发达地区, 云南、 贵 州、 甘肃和宁夏等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普通高校办 学规模普遍偏小, 招生数量偏低。而中部和东部地 区, 由于高校原有基础较好, 地方经济发达, 政府投 入的资金比较充足, 京、 沪、 浙一带, 汇聚一批 津、 江、 顶级大学与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 形成东强西弱、 中 强南弱的发展态势, 区域布局失衡 现象比较突出。 以北京为例, 在 76 所教育部直属的大学中, 北京占 22 所, 接近 30% , 而西部的西藏、 西北的青海等省份 没有或仅有一所部属高等学校。近 2 年来, 国家已 注意到区域布局上的失衡现象, 积极寻找解决的对 策, / 2110、9850高校开始向周边分布。 /
[ 13]
就与存在问题,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 应着力做好以 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 加大政府拨款力度, 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方 式。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将 高等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 确保财政 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 左右; 明确政府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尽快解决高校 因扩招、 院校合并增加运行成本所形成的债务危机; 积极支持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扩大有偿定向 招生数额; 按照政府公共财政制度要求, 建立财政激 励机制与董事会管 理制度, 合 理分配、 使用教育经 费。 其二, 在增加数量的同时积极提高质量。数量 增长与质量提高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两大关键 问题, 也是世界各国不懈追求的两大目标。在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可通过校内资源共享、 高校与社会互 动、 校与校联手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途径, 提 高高校教育质量, 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首先, 借助 国内外优秀学术资源, 提高高校教学科研的学术含 量与理论研究能力; 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其次, 切实加强高校与企业、 高校与 社会各部门的合作, 采取/ 请进来0、 走出去0 的方 / 式, 聘请工厂工程师、 技术员、 高级技工、 法官、 公司 高管等走进大学讲 堂; 引导学 生关注社会、 研究问 题、 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进而提高高校人才的整 体实战能力。总之, 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 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 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 稳步增长。 其三, 发挥政府职能, 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与布局。目前, 我国已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为 基大于顶的宝塔型格局, 但四年制本科生数量仍占 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绝大比例。随着我国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与高等教育发展, 今后应进 一步将普通高等学校结构尤其是普通高校学生的层 次结构调整为宝塔或梯形结构。在梯形顶层坚持发 展精英教育, 注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梯 形底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注意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业能力。不同层次间的高等教育机构不便简单 换位, 职业技术学院不宜盲目升格、 求高、 求大。放 低职业技术学院入学门槛, 适当尝试开放式入学, 宽 进严出。同时,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使民办高教 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四, 形成办学特色。高校办学特色是高校在 长期发展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 的特点或属 性。办学特色主要体现为高校办学的层次特色、 类
在社
会需求基本饱和的情况下, 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成
五、 几点设想
鉴于 10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成 # 32 #
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
型特色、 学科特色与方向特色等。层次特色主要依 据高校学术活动方式及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几种办学 类型, 如: 研究型、 教学型、 职业技术型等; 类型特色 一般以高校学科设置数量、 学科覆盖程度以及高校 培养目标等为依据而确定的办学类型, 如: 综合类高 校( 覆盖或部分覆盖文史哲政经法理工农医教等) 、 理工类高校、 师范类高校、 艺术类高校等; 学科特色 是在类型特色的基础上, 高校内某些学科有突出表 现, 进而形成办学特色; 方向特色一般指学科的下位 研究领域 ) ) ) 二级、 三级学科有与众不同的设计、 研 究与发展。在一般情况下, 四种办学特色同时并存。 如: 北京大学既属于研究型大学, 也是综合类大学, 学科以化学、 医学、 文学著称, 在医学中, 以临床医学 见长。 任何一所高校均可能在上述四个方面形成自己 的风格与特色, 研究型或教学型可以形成特色, 综合 型或理工型也可以形成特色。当然, 高校越多, 越依 赖于学科特色与方向特色, 进而形成高校办学特色, 正如伦敦大学副校长斯图尔特 # 薛瑟兰所说: 全世 界的大学, 分守着他们各自对真理、 学术和科研所作 出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 高校在确立自身发展战 略时, 既要关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布局、 结构、 自 身优势等; 又要结合本地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具体情 况, 突出特色意识, 以特色求生存, 以强势促发展, 切 # 高等教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提要 #
实将高等教育大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 1] [ 2] [ 3] 中 国 教 育年 鉴 1999 [ R] . 北 京: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1999: 108 112. 中 国 教 育 年 鉴 2000 [ R ] . 北 京: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2000. 中国教育统 计年 鉴 1998~ 1999[ R] . 北京: 人 教育 出 版社, 1998 1999. [ 4] [ 5] [ 6] [ 7] [ 8] [ 9] [ 10] 中国 教育 年鉴 2001[ R] . 北 京: 人民教 育出 版 社, 2001. 23, 27. 范明. 高等教育与经济协 调发展[ M ] . 北京: 社会科 学 文献出版社, 2006. 104. 赵沁平. 深化改 革加快 发展开 创高校科 技创新 工作 局 面[ J] . 中国科技产业, 2003, ( 7) : 9 12. 唐景莉. 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N ] . 中国教育 报, 2007 03 29. - 中 国 教育 年 鉴 2006[ R] . 北 京: 人 民 教育 出 版 社, 2006. [ 11] [ 12] [ 13] 闵维方, 丁小浩. 2005 年 高校毕 业生就 业状况 的 调查分析[ J] .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 1) : 27. 北京大学公共 政策研 究所与 共青团中 央学校 部联 合 调查 报 告 组 [ EB/ O L ] . http: / / W WW . 360do l. com/ content/ 060716.
( 本文责任编辑
邓建生)
国学生事务的专业化。20 世纪 初至 40 年代 末, 美 国大学 学 生事务显露雏形, 大学开始 设立学 生事务 院长, 专业 协会 纷 纷建立, 1937 年和 1949 年两个学生 事务纲 领提出 了学生 事 务的许多核心理 念, 指导 了后 来的 学生 事务 实践。20 世 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末, 是 美国大 学学 生 事务 大发 展阶 段, 摒 弃了/ 父母替代制0的管理方式, 拓宽了学生事务的功 能。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 末, 学 生事务 与学 术事 务逐渐 融合, 聚焦于/ 学生学习0。 学生事务 实践包 括: 学生 管理、 咨询 指 导和生活服务。学生管 理主要 包括: 招生 管理、 经济 资助 和 纪律惩罚, 是大学 学术 事务 的辅 助; 咨 询指 导 包括: 入 学 指 导、 学术咨询、 心理咨询 和就业 指导, 贯穿 了整 个大学 生涯, 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生活服务 包 括: 学生宿舍管理、 健康服务和学生课外活动, 目的是为大 学 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美国大学学生事务, 得益于坚持 以 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 促使学生向全面、 多元化发展 的 教育理念; 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 和 参与, 诸多法案的颁布调整了学生、 家长和学校法 律关系, 使 学生事务管理 人员 有章 可循; 得 益于 学生 事 务理 论的 体 系 化, 对学生事务向专业化发 展产生 了重要 作用; 得益 于学 生 事务专业协会的出现, 推动 了学生 事务专 业标 准的制 定, 对 大学学生事务的组织建设极具重要意义 。
20 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 马 超 导师 答辩时间 单中慧 2007 年
学生事务, 一般是指专业学习以外学生所有 的事务。20 世纪, 随着美国大学数 量的增 多和规 模的扩 大, 学 生主 体意 识的增强, 学生事务大量增加, 直接服务于学生, 具有 很强的 综合性。美国学生事务理论 主要包 括学生 发展理 论和 校园 环境理论。在学生发展理 论中, 心理发 展理 论、 知一 结构 认 理论和类型理论, 分别从不同角度审视学生的 发展。心理发 展理论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变化; 认知一结构理论 揭示了 学生的智力发展和道德养成; 类型理论描述了大学生 的先天 差异。在校园环境理论中, 人一 环境互 动理 论、 理模 式理 物 论和结构组织理论, 分别论述了校园环境对大学学生 事务的 影响以及环境在学生发 展中的 作用。经过 精心设 计的 校园 环境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过程, 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培 养和心 理健康的养成。众多的学生事务理论流派, 导致了学 生管理 形式上的多样化。20 世纪 美国大 学的 蓬 勃发 展, 推动 了美
# 33 #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2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4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