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多重话语空间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08 22:39

  本文选题:话语空间 切入点:话语体系 出处:《社会科学》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知识信息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在内容与形式上努力增强其系统性、时代性和有效性;二是在教学实施与学生知识和价值的内化过程中如何跳出多重话语空间的影响场域,或者某种程度上说是如何实现对多重话语场域的正视、解构与融合。因此,通过分析国内官方-民间话语空间、中国话语的国际-国内话语空间对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影响与辐射,试图揭示不同场域的话语空间本身的对峙与互动,及其对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挤压与推动,进而引发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中对如何实现多重话语空间的解构与融合进行探索与思考。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diversity of valu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two challenges: first, how to enhance its systematization, epochal and effectiveness in content and form; Secondl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value, how to jump out of the influence field of multi-discourse space, or, to some extent, how to realize the recognition, de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ourse field? 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and radiation of the domestic official and folk discourse spac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iscourse space of Chinese discourse o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the confront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discourse space in different field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the deconstruction and fusion of multi-discourse sp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system.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17BKS011) 上海市教委德育咨询实践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D-12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春;;“思政课”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及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5期

2 李淑文;;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6年11期

3 朱超群;吴家舵;;上海市部分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0期

4 陈雄俊;;高度重视与实效性反差问题及其出路——思政课改革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陈发初;;新时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6 向泽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陆喜培;白冰;;关于独立学院思政课创新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3期

8 杨光伟;许鸿鸣;;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9 豆艳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10期

10 范海燕;;浅谈广东科技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经验[J];学理论;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肖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2 刘原;;思政课: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3 徐鼎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回顾[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王周炎;刘学文;;论信息开放对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瑟;石河子大学:思政课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N];光明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任爽;思政课也能“活”起来[N];光明日报;2013年

3 张春铭;原来思政课也可以如此精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徐敏;如何看待思政课“高满意率”[N];解放日报;2008年

5 记者 丁雷;大工思政课案例教学走在全国前列[N];大连日报;2008年

6 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魏海政;山东大学思政课激发学生钻研热情[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姜泓冰;受追捧的思政课[N];人民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屈芳;成长路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N];河南日报;2010年

9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思政课也可以这样上[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郑骊君;思政课可以如此精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浪萍;建国以来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演进[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许苏萌;MOOC趋势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与创新[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3 崔玉田;“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4 杨柳;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提升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刘婵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6 高静毅;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提升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周楚婷;云南大学学生“思政课”学习态度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8 唐鸿飞;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王银春;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现状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王守兰;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5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585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3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