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对大学使命的新要求
本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的演变与新构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很显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一带一路”的战略使命,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如何面向“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不断提升我们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开放,打造能够适应并能提升“一带一路”进程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开拓大学人才培养的新境界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现代大学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而是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在走向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大学只有在国际化目标和需求中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著名教育学家简·奈特和汉斯·迪·威特根据当今世界现代化与大学的关系,提出了大学国际化的四个动因,即社会文化、政治、学术和经济动因,具体来说包括,政治:对外政策、国家安全、技术援助、和平与相互理解、国家认同、地区认同;经济:经济增长与竞争、劳动力市场、财政动机;社会文化:
网络文化认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公民身份发展、社会和社区团体发展;学术:扩展学术视野、院校建设、形象与地位、提高质量、国际学术标准、科研与教学的国际化。(参见李盛兵,刘冬莲:《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的演变与新构想》,载《高等教育研究》34卷,第12期)由此可见,现代大学要在世界现代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并能够精准地发现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化为自身的办学目标和任务。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探知未知世界的前沿,教育向经济社会转化的阵地,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相互交汇的桥梁。但我们要看到的是,这些功能不是抽象的,而是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紧密联系的。能否将现实问题内化为大学跨学科、跨文化聚焦的问题,并有效地加以解决,这是社会对大学的希望所在,更是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因所在,也是大学不断走向开放的动因所在,2015年在中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本愿景和行动还强调,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目前,我们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任务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面对这一战略重点任务,对于大学而言,需要组织各种资源,发挥大学的学术学科的整体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突破。
一是重视“一带一路”的跨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对此,就需要我们发挥学校人文历史语言的优势,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快培养熟悉“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历史的人才,要特别注重一些小语种的语言人才。当然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宗旨,还是要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知己知彼,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
二是要重视“一带一路”的政治法律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是一项普惠中国与世界的重大福祉,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法律法规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做好“一带一路”的前提就需要政治互信,因此,我们大学就急需进一步围绕“一带一路”可能出现的政治法律风险,深入加以研究,要开设专门的“一带一路”的政治法律课程,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三是要重视“一带一路”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的研究及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所提出的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都需要大学在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创新方面有新进展。如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如何结合“一带一路”的新实践,深入研究金融创新、自贸区建立、通关便利化等,都需要我们的大学进一步组织好队伍,凝炼好方向,在这方面培养出更多有扎实功底、实战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是要重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特别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正是面对了亚洲和世界最为紧缺的问题,这是对振兴世界经济的准确把脉。如何将这笔庞大的资金化为相通世界的经得起历史和各国人民检验的质量工程、民心工程,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因为基础建设工程涉及交通、能源、新材料、生态、财会、法律等方方面面,且又不是各项任务的简单相加,这就需要大学组织跨学科的联合攻关,设置相应课题,尽快开设相关的专题课,并形成科研、教学、实践的体系,统筹协调,联动创新,高水平地完成相关任务。
从根本上来说,“一带一路”给大学的综合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要求。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大学的变革发展,都与时代所提出的新课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下的“一带一路”已经在深刻地改革着世界和中国发展格局,围绕着这一发展格局,进行整体的学科学术、人才培养和内部管理的整合和改革,是目前高校进行综合改革所必须要回应的重大问题。
二、全面提升大学的对外开放能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一带一路”的宏图大略,对于大学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要不断提升大学的对外开放能力。
一是提升整体谋划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大学的对外开放必须从“一带一路”的整体教育需求供给出发,从“一带一路”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出发来加以谋划。我们要积极推进“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特别要启动调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办若干所大学,为“一带一路”提供务实的智力和人才支持。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已在中亚地区创办了20多所大学,并且综合效益不错,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尽快谋划,使我们的境外办学能与“一带一路”总体战略进程保持总体的同步发展。从国内开放来说,我们要注重“一带一路”的总体目标任务需求,形成合力,可以考虑构建“一带一路”高校智库联盟、教学科研联盟等,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打通壁垒,加强协同配合,产生更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造一批精通“一带一路”各项政策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做好做实“一带一路”的各项工作。
在谋划“一带一路”的教育开放战略时,要避免贪大求全,避免意气用事。要注意把握重点与全局的关系。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办学优势,要注意深入挖掘和考量本校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在全局目标的关照下,重点突破,重在成效。要注意把握现实与长期的关系。在对外开放的布局谋篇时,一定要注意分阶段有节奏地实施,哪些是当前重点任务,需要果断集中发力,哪些需要从长计议,日积月累等等,都必须做好规划。要注意处理好开放和学校综合改革的关系。综合改革是目前各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对外开放是综合改革的题中之义,其内涵、任务、目标要纳入学校综合改革系统中一并考量和评估。
二是不断提高跨文化交流交融能力。人文教育的跨文化交流交融是“一带一路”能否坚实走向前的基础。为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强化跨文化的交流交融能力。大学要将跨文化交流交融作为大学的内在精神使命,作为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要营造大学跨文化交流交融的氛围,构建跨文化交流交融的机制体制,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跨文化交流观,在保证教育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使各种异域、异质文化能够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光荣绽放,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不同文化精神的润泽。要进一步根据“一带一路”的人才和现实需要,加大中外高校留学生、交换生的数量,并且要在留学生、交换生中开设专门的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课程。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孔子学院的作用。要在孔子学院开设一些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文化的专题讲座,并使之常态化,促进孔子学院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驿站。另外大学要同商务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等部门加强配合,开设“一带一路”所急需的关于破解法律法规障碍、通关贸易便利化、区域社会治理等相关内容的专题培训,增强中外管理和建设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动力,也是教育服务引领社会的最重要品质。“一带一路”是一项重大的综合创新工程,它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教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创新的步伐。面向“一带一路”的大学教育教学创新需要我们首先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因为能够提出问题,就表明我们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固定不变的知识,而是根据实践的变化,对现有知识提出质疑和批判。因此,要通过慕课等新的教学平台,通过我们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启发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注重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支持多元的、分层次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要加大实践教学创新,让学生投入现实实践中,独立去分析应对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惟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成果才能与时俱进,永远给学生和社会一种创新的激励和启示。
四是不断提升师资国际化竞争能力。大学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较强的外语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了解学术前沿的一线教师,是提升大学对外开放能力的基础。为此,要利用外教及各种引智项目,对老师进行专业性不间断的外语语言文化培训,使其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专业性交流。要特别注重“一带一路”所引发的新的学术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机会和平台,让中国教师在国际学术交流的大舞台上既当观众又当演员,既当配角也当主角,使更多的中国教师在高端国际学术交流中发声,不断提升中国学术声音的国际话语权。要进一步从职称评定、教学科研评价等方面加大对教师国际化权重,纳入学校对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本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的演变与新构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7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