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选题:敏捷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大众化 ; 参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核心是一大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是必须紧贴社会需求,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必须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专业的僵化和课程体系的封闭,高校学术资源的配置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产生严重冲突。本文把敏捷制造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一种以虚拟组织方式重组本科专业,以大规模定制方式重构课程体系的新模式,形成敏捷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并介绍了相关的应用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敏捷高等教育是大众高等教育条件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加快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型的有效手段。
[Abstract]:In China, the cor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large number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s that it must be close to the social demand, so the specia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e adjusted in tim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demand. At present, the major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ossification of specialty and the closure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allocation mode of academic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 serious conflict with the deman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gile manufacturing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model of reorganizing undergraduate majors by virtual organization and re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 by mass customization. Form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Agile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roduce the related application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gile higher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train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绍兴文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BIA12007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飞帆;;敏捷高等教育初探——基于学科与专业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2 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类型特色与院校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3 彭旭;;试析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模式问题[J];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4 叶飞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二维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2期
5 蒋宗礼;;科学施教 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教育效率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02期
6 佘远富;刘超;;论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7 刘小强;王锋;;关于60年来我国专业制度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8 盛亚;钟涛;;基于大规模定制思想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陈芨熙;顾复;;高等教育的大批量定制方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10 胡成功;;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军利;霍立静;朱晓燕;;基于大规模定制原理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年04期
2 叶飞帆;;敏捷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01期
3 朱海林;;基于自由教育思想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S2期
4 彭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基层学术组织重构[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12期
5 魏小琳;;治理视角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重构[J];教育研究;2016年11期
6 何凤梅;;自主创新视域下研究型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变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6年10期
7 赵亮;颜涛;;全国邮政企业网路组织与调度人员定制培养实践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年24期
8 孔祥浩;彭恬;沈雨佳;;系统化视角下基层学院的科研管理[J];价值工程;2016年24期
9 王鲁云;谢印庆;黄超;刘婷;于海霞;许少娟;李美花;刁立强;;电气类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教学特征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年07期
10 杨敦雄;;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比较研究——以中国民办高校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飞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二维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2期
2 刘小强;王锋;;关于60年来我国专业制度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3 叶志明;邓斐今;周锋;宋少沪;郭长刚;;对学科、专业和课程及其在高校发展中作用的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01期
4 黄国波;;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家庭教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4期
5 郑晓齐;王绽蕊;;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03期
6 初浩楠;;我国高等教育中介机构的组织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7 阎凤桥;;论知识与大学组织的历史性和社会性[J];教育学报;2008年06期
8 郑晓齐;王绽蕊;;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逻辑基础[J];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9 胡仁东;戚业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10 唐万宏;;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经济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凯;;浅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年05期
2 周凌宇;余文华;舒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4年11期
3 宫洁;赵菲;凌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电子测试;2013年09期
4 秦志凯;;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4期
5 方跃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25期
6 刘婷;;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3期
7 王瑞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关键浅谈[J];知识经济;2012年11期
8 陆玉团;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9 何中全,刘益;数学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周新华,李勤;建立田径健身课程体系的探讨[J];体育函授通讯;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杨;姜益强;马最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胡翔勇;向学军;袁兆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杰;蒋中;姬敬;;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若干思考[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苏亚欣;赵兵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孙赢;尚鲜连;王芳;;高职软件外包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构建[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高红亮;刘金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徐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探讨[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宋弘;傅成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翟懿奎;甘俊英;应自炉;徐颖;;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丁长江;李宏斌;李政;徐家宁;;整合化学学科课程内容,创新化学学科课程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青;钢琴室内乐教学的发展构想[D];河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24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82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