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学 先被雇主招聘录用, 更易成功就业。不仅如此, 毕业生在竞争较高工作职位或高收入就业机会的过 程中, 高等教育作为显示能力的信号, 同样有利于他 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被雇主 “筛选” 聘用, 从 而跻身于更高的社会阶层。 可见, 从筛选假设理论的 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影响社会流动功能的作用机制 在于,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较高能力的信号, 使受高等 教育者 (大学毕业生 更易被雇主 ) “筛选”雇用, 、 顺利 就业以及获得更高的收入或职位,从而实现向上社 会流动。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在一个国家的范围 内, 由于各种原因, 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的, 并不存 在一个统一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而是分割为两个 分市场: 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主要劳 动力市场主要由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构成, 这一市场上的工作具有就业稳定、培训和晋升机会 多、 工作环境好、 工资高等特征; 与之相反, 次要劳动 力市场主要由小企业、 个体户构成, 这一市场中的工 缺乏培训和晋升机会、 工作环境 作具有就业不稳定、 差、 工资低等特征。显然, 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地 位明显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但是这两种劳动力市 场是分割的, 劳动者在这两者之间缺乏流动性。 而教 育程度是决定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依 据。这是因为,主要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一般需要 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因此需要学历较高的 劳动者;而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对技能要求较 低, 劳动者只需要接受较低水平的教育即可胜任, 因 此, 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更容易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 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往往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 因此,相对于未受高等教育者而言,受高等教育者 (大学毕业生 在就业竞争中更有可能进入主要劳动 ) 力市场工作, 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和职业地位, 实现 向上社会流动,这一过程也就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理 论视角下高等教育影响社会流动的作用机制。 以上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高等教育 影响社会流动的作用机制,筛选假设理论和劳动力 市场分割理论侧重于高等教育对劳动者在“工作选 择” “工作起点”阶段的收入和职业类型的影响, (即 ) 而人力资本侧重于高等教育对劳动者 “工作过程” 阶 段的收入和职位的影响,都认为高等教育有助于促 进社会流动,因此三种理论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 - 43 -
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研究
排斥的。 但是, 为什么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社会 流动功能日趋弱化? 这表明, 高等教育影响社会流动 的作用机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要受一些因素的制 约。 换言之, 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程度取决于 其他因素或条件,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机会 均等性、大学毕业生供求关系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公 平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 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1.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与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 能弱化 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性对于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 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只有高等教育机会在社会各阶 层间平等分配, 才能保障社会中下阶层 (弱势阶层) 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反之,如果高等教育机会不均 等, 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 一方面, 社会中上阶层 (优 势阶层 子女享有更高比例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 而 中下阶层子女拥有较少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另一 方面,社会中上阶层子女拥有更高比例的高质量大 学入学机会, 进入重点高校或热门专业学习, 而社会 低层子女拥有的高质量大学入学机会比例偏低。这 意味着, 与社会中上阶层相比, 社会中下阶层子女接 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少,尤其是接受高质量高等教 育机会的比例更低,从筛选假设理论和劳动力市场 分割理论的角度看, 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处于 , 更可能被雇主淘汰, 或者更可能进入次要 劳动力市场, 而难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 难以获得 高收入的工作和职位;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 由 于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因此生产能力和配置 能力较低, 工作以后的收入水平和职业地位较低。 总 之,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将导致社会中低阶层丧失 高等教育这个促进其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工具或 “武器”以至于继续 , “滞留” 于中低阶层, 换言之即导 致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在阶层之间 存在明显的不均等现象,且呈现扩大趋势。有学者 对全国50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以中国社科 院 《当 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划分的十大社会阶 层为分类准则,国家与社会 者、 “ 经理人员、 私营 企业主和专业技术人员”这四个社会较高阶层家庭 - 44 -
的高等教育阶层辈出率分别为3.83、 2.57、 5.81、 2.62, 约为平均数1的2-6倍,①其在部属重点高校中的辈 出率为2.71-5.34, 约为平均数1的3-5倍; “商业服 而 产业工人、 农业劳动者、 无业失业半失业 务业员工、 人员”这四个社会较低阶层家庭的高等教育辈出率 分别为0.50、 0.78、 0.62、 0.11, 低于平均数1, 且在部属 重点高校中的辈出率为0.30-0.71, 也低于平均数。[3] 还有学者利用1991年、 2001年和2006年全国城镇居 民入户数据,比较研究19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 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高校扩 招以后,家庭阶层背景与子女所接受高等教育质量 的相关性随时间增强了,弱势阶层子女在获得优质 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更加困难了。 对职业阶层(国家管 理者和经理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工人、 农业劳动者 ) 进行同样的研究, 结果类似。[4]由此可见, 扩招以后,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更倾向于经济背景好和社会地位 高的阶层。总之, 无论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还是教 育部直属重点高校这样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在各阶层子女中都存在不均等的现象,社会中低阶 层子女拥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显著少于社会中上 阶层子女, 尤其相对于高等教育精英阶段, 高等教育 大众化阶段社会弱势阶层拥有的高质量高等教育机 会更少。 总之,由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性是影响高等教 育社会流动功能的重要因素,而我国阶层之间的高 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日益严重,这是当前高等教 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与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 能弱化 由于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 和职业类型,而收入和职业只有在人们进入劳动力 市场就业以后才能获得, 因此, 高等教育促进个体社 会流动的实现涉及到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两方 面。 换言之, 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取决 于大学毕业生 (受高等教育者 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 ) 求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上, 收入作 为劳动力价格, 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反映, 劳动力供 求关系是决定收入的主要因素。在其他因素一定的 情况下,若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劳动者收入将减 少; 若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 则劳动者收入将增加。 同理,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 如果大学毕业生供不应
上一页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84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