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在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主体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Abstract]: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 has changed from a linear model with one dimension to a nonlinear one, and the cluster effect of innovation has provided a new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the main func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 Especially, with the expansion of cooperation scale and diversification of cooperation forms among innovation agents, the emergence of innovation cluster shows the increase of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institutions in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innovation cluster, universities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This complex and long evolutionary process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dynamic, open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 but also constructed a new 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articipating in innovation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For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their own path of change will be centered on the shaping of cultur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rke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n order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freedom to explore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to construct its own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key system of the main function.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基金】: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创新驱动战略下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CAA130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连盛;朱英明;张鑫;吕慧君;;从创新集群理念到创新集群实践——国外创新集群研究动态[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董筱婷;;欧盟大力支持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J];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09期
3 陈亚辉;何科方;;论科技园区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J];社科纵横;2006年10期
4 刘泽照;;基于动力驱动向度的企业创新机制探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刘昱;;广东发展创新集群的现状和政策建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6 毛才盛;;地方高校与创新集群发展的关联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7 程红莉;;创新集群的成长路径与培育策略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8 冯梅;杨建文;;经济全球化与创新集群的跨区域网络建立[J];学术月刊;2009年04期
9 王静;杜跃平;;西安高新区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发展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王春梅;;城市创新环境的影响要素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海华;陈松;;创新集群的相关研究及进展[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2 王海源;谢洪明;余志良;蓝海林;;整合创新主体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解学梅;;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黄西川;刘国柱;;基于技术链与产业链交互效应的创新集群构建路径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欣;;哈尔滨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研究:副省级城市比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王克群;;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朱孔来;孙小素;闫峰;;自主创新能力有关理论及其统计监测[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8 张玉明;;中国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张向阳;张长生;;广州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实证调研[A];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王钦;;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基本理论、实践选择与案例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壮 杨文利;创新集群 高新区事业发展的“二次创业”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2 记者 宋茜;南昌高新区打造五大产业创新集群[N];江西日报;2007年
3 记者 关秋实;我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创新集群[N];承德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李蕴棋;集合区域能量 昂起创新“龙头”[N];长春日报;2007年
5 杨文利;打破低端锁定高新区创新集群不断升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6 李壮 杨文利;高新区主任纵论创新集群与国家高新区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7 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 黄文夫;高新区应当成为创新企业的总部基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8 记者 刘传书;培育创新集群实现国家高新区新跨越[N];科技日报;2006年
9 邱尧 记者 陈明喜;南昌高新区打造五大产业创新集群[N];南昌日报;2007年
10 辜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N];鞍山日报 ;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国;创新集群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丁魁礼;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秀彬;科技创新集群的系统科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福涛;创新集群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仵凤清;基于自组织理论与生态学的创新集群形成及演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克俊;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何山;产品创新平台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Hong Yong-Woong;在华韩资中小企业创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丽莎;创新集群的生成机制及其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3 林秀玉;创新集群的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韦明;基于云背景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静;福建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晓娟;基于制度熵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7 王然;企业创新行为与区域知识承载力系统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张红虹;基于专利分析的产业创新主体关系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红冉;区域创新极识别方法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单泽森;科技创新驱动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D];西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35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335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