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回归大学教育本位的路径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is the key combination of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first resource of talents, and its development is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convergen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lack of innovative teachers, the inversion of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he lack of practice base, and the imbalance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academic power. The return of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to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tandard should meet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perfect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larify the theory of educating people,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personality, combin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establish a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training target system, plan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reform the examination method, establish a new teaching mode, carry out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make their talent training return to the educational standard.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科技处;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段远源;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01期
2 张应强;;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9期
3 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4 李江源,巫春华;高等学校行政化略论[J];高教探索;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长营;;关于数学应用能力若干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年12期
2 胡英娜;;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J];好家长;2016年43期
3 邓永超;庞日君;;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J];社会工作;2016年05期
4 杨德军;江峰;;中小学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范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10期
5 涂诗万;;重新发现杜威:中国近20年杜威研究新进展[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年03期
6 左璜;;论回归学校教育原点的校本课程[J];中小学德育;2016年06期
7 赵英;;西方科学主义教师教育思想的基本维度及总体特征[J];当代教师教育;2016年02期
8 王举;朱美霞;;从“教育在场”到“教育学立场”——另一种视野看教育学立场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02期
9 郭艺倩;;中学思想政治课“二三四”教学视角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01期
10 付兆锋;;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的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5年2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任日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内容分析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惠连晓;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郝瑞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韦妙;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宋雪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在线学习支持设计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春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剑辉;基于数字微格教学的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甫全;左璜;;当代行动研究的自由转身:走向整体主义[J];教育学报;2012年01期
2 蔡泽俊;左璜;黄甫全;;预见式行动研究: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研究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3 曾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4 盛禹九;;重读傅雷文稿[J];书屋;2009年04期
5 关振国;;校本课程的开发[J];校长阅刊;2007年04期
6 杨彬;;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年10期
7 曹莉莉;在校本研究中如何开展教学行动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8期
8 关绮绫;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行动研究[J];教书育人;2004年01期
9 王建军,黄显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机械职业教育;2000年12期
2 龚志伟;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J];教育与经济;2000年04期
3 刘峗,杨秀军,黄远友;论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安松叶,宁耀斌;大学要不断校正人才培养的方向[J];科技·人才·市场;2000年06期
5 徐天申;小议《关于人才与人才培养的断想》[J];思维与智慧;2000年05期
6 杨晓明,孟繁有;论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J];石油教育;2000年10期
7 施春华;论创新人才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王元丰;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年01期
9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郑雅萍;;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与经济;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铁璐;李学军;;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体会[A];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3 周玲;王诗龙;;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欧阳建平;徐绍红;侯志军;;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郑勇;刘凤然;马秀坤;;大学生科技活动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丰硕;;我国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汪一鸣;赵鹤鸣;杨德生;;政府搭桥,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平原;;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潘瑞芳;;浅谈基于“六西格玛”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策略[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慧;;西部开发为云南高校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陈彬;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N];法制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皓 通讯员 胡文锋;农发行加强重点人才培养工作[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淮海工学院教育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吴明忠;协同创新必须和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海闻;创新人才培养卡在哪儿[N];光明日报;2013年
5 记者 范珉菲;高层次医卫人才培养考核新模式推出[N];山西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溟;端正对金融衍生品的态度 着力加强人才培养[N];经济日报;2014年
7 记者 柳黎明;加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N];黑河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江尧瑞;抓住师资,,就抓住了人才培养的“牛鼻子”[N];光明日报;2014年
9 浙江省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徐亦平;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4年
10 张久雷 记者 一丁;以人才培养促进生产力发展[N];遵义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基于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盛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益东;基于课题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郭铭扬;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张燕娜;河南省桥牌基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巩俊婷;浙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考察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欣;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6 戴敏;GE公司零售高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7 孙会明;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昊;我国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宗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管理仪表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金永存;基于“163模式”的机械加工类一线技术人才培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00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0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