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建构——基于两所研究型大学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4 13:32
【摘要】:立足我国各高校聘任制改革的实践背景,从共同体视域下的学术身份建构视角出发,采用意义-阐释取向的质性研究方法,重点回答不同大学教师群体如何感知与应对改革,以及如何在变革情境中建构起关于何为一名大学教师的"主观现实"。研究发现,大多数受访教师在改革环境里建构而成的"适应者"身份,其中包括"单向度"的适应者、"符号性"的适应者和"价值分裂"的适应者三种类型。可以明显看到,大多数受访教师都在改革过程中选择以外界改革所倡导的权威标准来框定自身的学术工作实践,聘任契约所规定的聘任条件、岗位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规则不可避免地内化成了作为适应者的教师个体解读和践行何为一名大学教师的重要意义内涵。
【图文】:
建构的两大关键性合法共同体。[5-8]随着学术工作所面临的内部外环境的剧烈变化,大学组织和学科共同体这两大关键性共同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下改革情境所带来的管理主义规则与学术工作本身所追求的专业主义规则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教师遵循的究竟是来自大学、院系的各种外显规则还是其内心对学术工作的自我判断,以及教师们采取何种策略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好是体现改革制度力量的关键观察点。基于共同体视域下的学术身份建构以及改革情境下我国大学的结构特性,我们建构了如下分析框架(见图1)。面对由单位体制惯性、西方大学传统和管理主义取向的聘任制改革所构成的外部结构,大学教师身为个体能动者,也在试图重构自己工作和生活赖以依托的意义世界,并且基于外部改革实践对其自身具有的主观意义来作出相应的行动选择。学术身份概念考察的正是大学教师作为个体能动者在聘任制改革情境里“如何做一名大学教师”以及“做一名怎样的大学教师”等本体性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种跨越时空的、连续一贯且具有自我反思性的自我感。图1本研究的分析框架2.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因循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本身的特质,结合质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本文研究问题的现实需要,本研究采用“意义-阐释”取向的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关注的核心是大学教师面对改革如何赋予改革政策主观意义,进而采取怎样的行动,从而建构形塑于改革环境的学术身份。这里的主观意义包括教师个体意识关注到了改革情境里的哪些客体,,个体对改革情境里的客体所形成的感知和态度,以及个体所·32·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建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
建构的两大关键性合法共同体。[5-8]随着学术工作所面临的内部外环境的剧烈变化,大学组织和学科共同体这两大关键性共同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下改革情境所带来的管理主义规则与学术工作本身所追求的专业主义规则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教师遵循的究竟是来自大学、院系的各种外显规则还是其内心对学术工作的自我判断,以及教师们采取何种策略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好是体现改革制度力量的关键观察点。基于共同体视域下的学术身份建构以及改革情境下我国大学的结构特性,我们建构了如下分析框架(见图1)。面对由单位体制惯性、西方大学传统和管理主义取向的聘任制改革所构成的外部结构,大学教师身为个体能动者,也在试图重构自己工作和生活赖以依托的意义世界,并且基于外部改革实践对其自身具有的主观意义来作出相应的行动选择。学术身份概念考察的正是大学教师作为个体能动者在聘任制改革情境里“如何做一名大学教师”以及“做一名怎样的大学教师”等本体性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种跨越时空的、连续一贯且具有自我反思性的自我感。图1本研究的分析框架2.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因循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本身的特质,结合质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本文研究问题的现实需要,本研究采用“意义-阐释”取向的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关注的核心是大学教师面对改革如何赋予改革政策主观意义,进而采取怎样的行动,从而建构形塑于改革环境的学术身份。这里的主观意义包括教师个体意识关注到了改革情境里的哪些客体,个体对改革情境里的客体所形成的感知和态度,以及个体所·32·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建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G645.1
本文编号:2526598
【图文】:
建构的两大关键性合法共同体。[5-8]随着学术工作所面临的内部外环境的剧烈变化,大学组织和学科共同体这两大关键性共同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下改革情境所带来的管理主义规则与学术工作本身所追求的专业主义规则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教师遵循的究竟是来自大学、院系的各种外显规则还是其内心对学术工作的自我判断,以及教师们采取何种策略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好是体现改革制度力量的关键观察点。基于共同体视域下的学术身份建构以及改革情境下我国大学的结构特性,我们建构了如下分析框架(见图1)。面对由单位体制惯性、西方大学传统和管理主义取向的聘任制改革所构成的外部结构,大学教师身为个体能动者,也在试图重构自己工作和生活赖以依托的意义世界,并且基于外部改革实践对其自身具有的主观意义来作出相应的行动选择。学术身份概念考察的正是大学教师作为个体能动者在聘任制改革情境里“如何做一名大学教师”以及“做一名怎样的大学教师”等本体性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种跨越时空的、连续一贯且具有自我反思性的自我感。图1本研究的分析框架2.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因循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本身的特质,结合质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本文研究问题的现实需要,本研究采用“意义-阐释”取向的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关注的核心是大学教师面对改革如何赋予改革政策主观意义,进而采取怎样的行动,从而建构形塑于改革环境的学术身份。这里的主观意义包括教师个体意识关注到了改革情境里的哪些客体,,个体对改革情境里的客体所形成的感知和态度,以及个体所·32·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建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
建构的两大关键性合法共同体。[5-8]随着学术工作所面临的内部外环境的剧烈变化,大学组织和学科共同体这两大关键性共同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下改革情境所带来的管理主义规则与学术工作本身所追求的专业主义规则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教师遵循的究竟是来自大学、院系的各种外显规则还是其内心对学术工作的自我判断,以及教师们采取何种策略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好是体现改革制度力量的关键观察点。基于共同体视域下的学术身份建构以及改革情境下我国大学的结构特性,我们建构了如下分析框架(见图1)。面对由单位体制惯性、西方大学传统和管理主义取向的聘任制改革所构成的外部结构,大学教师身为个体能动者,也在试图重构自己工作和生活赖以依托的意义世界,并且基于外部改革实践对其自身具有的主观意义来作出相应的行动选择。学术身份概念考察的正是大学教师作为个体能动者在聘任制改革情境里“如何做一名大学教师”以及“做一名怎样的大学教师”等本体性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种跨越时空的、连续一贯且具有自我反思性的自我感。图1本研究的分析框架2.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因循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本身的特质,结合质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本文研究问题的现实需要,本研究采用“意义-阐释”取向的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关注的核心是大学教师面对改革如何赋予改革政策主观意义,进而采取怎样的行动,从而建构形塑于改革环境的学术身份。这里的主观意义包括教师个体意识关注到了改革情境里的哪些客体,个体对改革情境里的客体所形成的感知和态度,以及个体所·32·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建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G6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岩;孙海燕;张树川;;聘任制改革对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影响及借鉴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年03期
2 赵大星;王建文;;高校聘任制改革:女教师群体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教书育人;2007年30期
3 傅丽凌;关于高校聘任制改革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2期
4 郑玉刚,蔡根女;关于高校聘任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深化对高校聘任制改革问题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6 郑玉刚,蔡根女;高校聘任制改革的政策、前景及其逻辑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7 纪变玲;马跃如;;高校全员聘任制改革中短期化行为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何农;;某高校聘任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人才资源开发;2006年08期
9 梁君臣;宋丽娜;赵丽萍;;高校聘任制改革中的绩效考核[J];时代经贸;2006年S2期
10 李春艳;;高校聘任制改革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杜黎;我国普通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初步研究[D];汕头大学;2004年
2 吕俊蕊;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怡真;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6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2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