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双向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30 00:02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道德心理学领域道德认同作为道德行为的有效动力机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道德认同对道德行为导向作用的研究也较为成熟,但关于道德行为对道德认同反向作用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仅有较少的学者关注到了二者存在双向作用关系的可能性,但无论是在实证还是理论研究上都没有展开,但在注重大学生道德认同对道德行为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道德行为对道德认同的影响,二者实际上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双向影响关系。因此研究针对道德生活中大学生知行不一现象的大量存在,试图在揭示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双向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更全面有效的德育途径,以提升大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首先梳理了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相关文献资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布莱希的道德认同动机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二者间的关系及培养方式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大学生道德认同量表与大学生道德行为量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现状、特点,并通过相关以及回归分析验证二者是否存在双向影响关系,最后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提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提出对策建议。全文主要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大学生道德认同的整体水平良好,其均分处于李克特5点量表的中偏上水平(均分为3.93),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t=7.65,p0.01),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内隐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外显维度,同时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在不同的专业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人文学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类的学生。2.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现状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道德行为总体水平良好,但具体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尤其是学习行为得分最低;同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道德行为的个别维度在志愿服务经历以及干部任职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关系回归分析的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道德认同能够显著预测道德行为的产生,内隐及外显道德认同这两个自变量对道德行为的解释率达到了33.4%;与此同时,相关性分析也显示出,道德行为总分及利他、公德、公德、孝顺、爱国维度都与道德认同总分以及道德认同内隐与外显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研究认为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关系是道德实践中的重要关系。回归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二者在实践中存在双向作用关系,在不同条件下影响方向不同:当道德认同较为清晰且明确时,其道德行为会产生由内而外的主导性影响;而道德认同较为不稳定时,道德行为对道德认同由外而内的影响便成为了可能,只是这一过程实现的并不容易但也不容忽视,虽然这两种影响路径性质完全不同,影响力也不对等,但都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需要从深化道德认同与培养道德行为两方面着手,注重大学生的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均衡发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提出:一方面应通过提高道德自我一致性水平、强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注重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融合以深化道德认同;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应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大学生道德认同不够稳定且方向不够正确时,通过促进大学生对公开道德行为的选择,提供道德实践机会,加深道德行为的卷入度,并配合适当的外部奖惩,以引发道德主体自身的认知失调,从而提高道德行为逆向影响道德认同的形成和转变的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本书;道德行为发生规律论[J];学术探索;2003年12期

2 滕宇;;道德行为:利他和自利的统一[J];中国德育;2007年10期

3 颜志强;;你倒霉喽——对一名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再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4 任鹏;关于道德行为的区分和价值[J];中州学刊;1982年02期

5 程秀波;略论对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的根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6 张博伟;;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J];教书育人;2009年03期

7 王磊;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道德行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02期

8 陈瑶;;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培养环境道德行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戴茂堂;试论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之背谬[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周荣华;交换:道德行为的主体结构关系[J];学海;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靖东俊;曹贵康;;金钱奖励刺激下大学生说谎行为的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课题组;;认识自己 革新自己 成就自己——关于高中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矫治的实践与思考[A];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暨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崔伟兰;;重视实践体验促进道德行为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万志全;李萌;张海燕;;大学生人格化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探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欣悦;;金钱心理学[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杨小华;;浅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班建武;学生道德行为缘何知行脱节[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周龙;英雄理应得到由衷的敬意[N];光明日报;2009年

3 李力言;破解扶老难题拒绝袖手旁观[N];江西日报;2011年

4 赫山区农科所 曹永生;论人道德行为与道德培养[N];益阳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王沈海;“创卫”与“守卫”[N];陕西日报;2008年

6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金虎;我们时代全面发展的新人[N];辽宁日报;2010年

7 YMG记者 李珑;烟台掀起学习“40则”热潮[N];烟台日报;2010年

8 苗勇;法律是被动的精神[N];法制日报;2010年

9 周正;我们需要怎样的“见义勇为法”[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中学 张海辉;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之管见[N];学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伟;一致还是波动?过去的道德行为对未来的道德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雷雨;人—组织道德匹配对审计人员道德行为的调节作用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王丽茹;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双向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叶萍;高中生道德行为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马晓冬;中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的发展及其与道德行为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永航;记者道德行为的选择与评价[D];广西大学;2004年

7 黄燕芝;家校合作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D];苏州大学;2010年

8 刘倩;中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廖小芳;论道德行为的失范及其引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魏 静;高中生道德类型与道德行为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67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67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4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