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系统科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19:5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提供政治保障和思想支持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由知识体系向价值信仰体系转化的重要途径,其深化理论教学的功能已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我国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已形成了基本模式和一般规范,但从整体上看现存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机制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实践教学的效果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只有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实现科学化和系统化,才可能从根本上建立起与时代诉求相符合的实践育人机制,从而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系统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本文首先在阐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论述了运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合理性,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统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阐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统进行内在学理分析,从整体层面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进行了理论阐释。再次,在实践层面运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统的运行机制,即组织决策机制、教学管理机制、考评机制、保障机制、反馈机制与管控机制。最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交互关系为出发点,提出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统的相关对策,并首度运用信息有序原理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统的管控测评模型。本文以系统科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研究视野;将系统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进行学科交叉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统的理论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参考,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挥高校实践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文】:

实践教学,德育,研究方法,中国德育


提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优化的相关对策。逡逑本文研宄旨在从系统的整体性上呈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宄形态,力图构建思政课逡逑实践教学运行管控机制,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如图1-1所示。逡逑a刘宏伟,孙艳艳:《新加坡德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教育科学》2001年第2期。逡逑?0.B.古卡连科,A.R.丹尼柳克:《1995年以来俄罗斯德育的新探索》,《中国德育》2006年第1丨期。逡逑14逡逑

实践教学系统,构成要素,实践教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逡逑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规律,预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逡逑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构成要素的研究大量繁杂却未认的划分标准,观点普遍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系统必备要素,但对于教学目内容、方法、载体、环境等要素是否能作为系统要素的争议很大。本文从系统科度出发,认为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育环境七个要素是构成氋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有效发展的必要元素。虽然七要的性质、作用、强度都各不相同,但每一要素都具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特殊功七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既可以体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的属性,又可以反应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的规律,,缺一不可地组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有机整体。?如图4-1所示: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春;;“思政课”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及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5期

2 李淑文;;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6年11期

3 王继辉;;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11期

4 朱超群;吴家舵;;上海市部分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0期

5 陈雄俊;;高度重视与实效性反差问题及其出路——思政课改革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韩璐;;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4期

7 陈发初;;新时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8 向泽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9 陆喜培;白冰;;关于独立学院思政课创新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3期

10 杨光伟;许鸿鸣;;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2 刘原;;思政课: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3 徐鼎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回顾[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王周炎;刘学文;;论信息开放对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毕月虹;陈超;刁彦华;谢静超;尚春鸽;;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6 曾建唐;蓝波;黄艳芳;许恩江;;更新理念搞好教改,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7 曾建唐;蓝波;黄艳芳;许恩江;;更新理念搞好教改,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曾建唐;蓝波;黄艳芳;许恩江;;更新理念搞好教改,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胡戍方;蔡卫峰;;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周美兰;李文娟;周封;张晓虹;李忠华;;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瑟;石河子大学:思政课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N];光明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任爽;思政课也能“活”起来[N];光明日报;2013年

3 张春铭;原来思政课也可以如此精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徐敏;如何看待思政课“高满意率”[N];解放日报;2008年

5 记者 丁雷;大工思政课案例教学走在全国前列[N];大连日报;2008年

6 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魏海政;山东大学思政课激发学生钻研热情[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赵宇清;思政课“变脸”赢得“收视率”[N];黑龙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姜泓冰;受追捧的思政课[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屈芳;成长路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N];河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思政课也可以这样上[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殷莎莎;系统科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浪萍;建国以来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演进[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崔玉田;“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3 杨柳;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提升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刘婵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5 高静毅;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提升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莉媛;中国梦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7 周楚婷;云南大学学生“思政课”学习态度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8 方媛;高校思政课程云平台中教师空间设计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9 唐鸿飞;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银春;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现状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6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06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0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