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15:18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倍受关注,它既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中心模式的深刻颠覆,也是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系统性变革的典型范式,对其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能为课堂结构变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佐证和实践指导。移动社交网络由于其本身所富含的移动互联技术基因和社交活动价值理念,对于社会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渐成显势,对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乃至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观念和全局行动,也存在着适切而又紧密的理论关照和实践意义。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国目前的翻转课堂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平台选择和模式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据此,在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常态下,运用移动社交网络进行大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明确了“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题,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下,综合运用了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于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推进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探究了如何促进大学生在日益普及的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中有效地开展翻转学习活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移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功能的挖掘、移植和开发改造,探究运用移动社交网络开展大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推演,首先构建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基于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的“课前知识传授(Knowledge Impartment)、课堂知识内化(Knowledge Construction)、课后知识迁移(Knowledge Migration)”的三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原型,并对其进行了内涵解析和要素分析,设计出了该模式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经过三轮迭代循环,细化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阶模式和实施体系,形成了具体的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三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整套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流程环节、参与式教学设计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分阶模式和实施方案。第三,开展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评价,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建立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了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模式和单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准实验设计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数据收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和行为几个维度的学习效果均有提升,该模式的构建以及相应内涵体系的建立,基本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最后,在前期研究和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总结出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相关策略,这既是该模式推广应用的指导原则,也是对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特征的再次凝练和深化。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1)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应用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2)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构建翻转课堂教学平台,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3)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学习为主线,串联起了知识传授、知识内化和知识迁移的整体认知链条,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和行为的统合发展。(4)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施行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移动社交网络的价值效度,合理进行实践应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理论层面。本研究提出的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移动社交网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翻转课堂理论体系,为促进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2)实践层面。在完善和细化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本研究总结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流程环节、平台开发模式、参与式教学设计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推广应用原则和策略体系等一整套具体详细的分阶段模式和实施方案,为高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践指导。本研究受现实条件制约,还存在着研究样本整体偏少,研究周期较短等不足。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期望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优化实施规程和教学设计方案,细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更宽阔的范围内如基础教育领域、继续教育领域中开展应用研究。同时借助本研究的拓展性策略体系,不断提升模式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加完善和成熟。
【图文】:

社交,覆盖率,即时通信


1、 即时通信工具——以微信为代表即时通信工具一直是网民重要的互联网应用之一,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速发展,针对移动设备而推出的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也迅速普及,微信、易往等工具纷纷出现,鉴于微信的覆盖率较高且符合移动社交的特性,故本研微信作为即时通信的代表应用开展研究。2、社交网站——以 QQ 空间为代表数据显示,QQ空间的渗透率即过去半年使用过QQ空间的用户比例为57常访问率为 54.0%,两项数据均领先于其它社交网站。3、微博——以新浪微博为代表数据显示,调查当年 43.6%的网民使用过微博,其中使用过新浪微博的网例最高,为 28.4%,新浪微博的渗透率远高于其他各类微博。

社交,中国网,数据来源,相关研究


图 2-2 2013 与 2014 年中国网民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类型Group.2015 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交网络教学应用研究交网络的学习应用方面,以“mobile learning or mom-education”与“social media”组合为关键词查询 Els等外文期刊库,以“移动学习 and 社交 or SNS”为关,发现多数为前多年集中探讨的基于传统社交网络对移动社交网络的教学应用,目前相关研究和资料料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外相关研究已经较络在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和效果,,以实证研究居多,而索移动社交网络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模式框架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宾;杜春涛;张白波;;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O2O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12期

2 吕晓娟;;基于学生学习力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12期

3 郭福平;;世界咖啡汇谈在课程教学改革当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33期

4 李成严;高峻;唐远新;陈德运;;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年11期

5 于文浩;;“翻转课堂”的学习满意度——高校课程教学行动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03期

6 李晓文;;翻转课堂的学生满意度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年03期

7 赵海霞;;翻转课堂环境下深度协作知识建构的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年03期

8 翟雪松;尹吉明;林莉兰;;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J];高教探索;2015年05期

9 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王晓波;陈生萍;黄云;董坚峰;;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04期

10 黄美初;沈敏敏;;翻转课堂与MOOCs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有效结合研究——太极四重嵌套式的翻转课堂与MOOCs相结合架构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15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衣春翔;;“无手机课堂”引导学生回归教学[N];黑龙江日报;2014年

2 胡乐乐;;解决高校课堂手机顽疾应对症下药[N];光明日报;2014年

3 刘昆;张林涛;;手机,该退出大学课堂了[N];光明日报;2014年

4 刘先琴;;河南农大倡导“无手机课堂”[N];光明日报;2014年

5 王传军;;社交媒体翻转美国校园[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谢幼如;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毓馨;基于低成本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宋涛;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程洋洋;翻转课堂中过程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刘静静;基于Blackboard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辛晓霞;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徐宏敏;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接受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邓凌月;社交网络环境下中学生非正式学习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仇慧;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9 王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10 吕海燕;微信在移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延安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39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39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7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