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邻近视角下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的空间演化与动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13:12
【摘要】: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创新实力业已成为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动力。知识和技术的持续创新则有赖于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随着“大科学”时代各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深入推进,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日渐增加,科学研究的关键成果和重大突破愈发依赖跨领域、跨机构、跨国家的互动与协作。科研合作成为全球科学研究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显著趋势。科研合作的深度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成果质量。国内外对科研合作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为背景,重点关注以产业为主体的科研合作,通常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或者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为研究对象。然而,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之一,承担着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任,这一非经济利益导向的机构性质决定了高校的科研合作将展现与企业不同的格局和特殊的机制。但现有的高校校际科研合作研究往往脱离了地理空间这一重要载体,忽视空间维度对科研合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从多维邻近视角出发,以高校为主体,研究高校之间科研合作的空间特征、演化规律、网络结构和动力机制,对增进高校科研合作的空间认识、拓展科研合作的研究视角,进而为推进高校科研实力健康、快速发展,提升高校乃至国家学术影响力和科技创新实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以美国这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例,首先回顾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进程,考察其高等学校的空间布局;进一步选择研究型高校为对象,从科研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刻画美国高校科学研究的空间集聚特征;采用空间聚类手段提取10个美国高校集聚群,形成高校科研合作研究的中观空间尺度,为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铺垫。接着,研究以2004-201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英文SCI和SSCI论文为依据,聚焦美国高校校际科研合作,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考察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网络、波士顿高校群科研合作网络和波士顿生物医药工程科研合作网络等3个不同规模的科研合作网络,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Pajek、UCINET、Gephi等网络研究工具,研究高校科研合作强度和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紧接着,以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等多维邻近性为分析框架,本研究通过零膨胀负二项回归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测度影响宏观和中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年际变化;采用随机行动者模型,测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动态演化的多维邻近机制,通过计量手段理解高校科研合作的宏观动力机制。其后,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根据调研结果归纳和梳理高校科研合作的微观决策机理,深化对高校科研合作深层动力机制的认识。最后,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科研合作发展的现状,从成果评价、配套机制和平台搭建等角度,为促进中国高校校际科研合作、提升高校学术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科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提供了相关研究启示和政策建议。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高校整体空间布局的非均衡特征显著,不同尺度下这种非均衡特质略有差异。研究型高校的空间极化现象更为明显。在地理空间上,高校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大都市区,形成跨越行政边界的高校集聚群。利用OPTICS空间聚类方法,可以提取和界定了 10个遍布美国境内的高校集聚群,而高校集聚群本身也成为一个介于州和市镇尺度之间的崭新的虚拟空间尺度,为高校集聚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灵活、合理的视角。(2)美国高校空间集聚现象引起了高校科学研究和科研合作的空间分异。2004-2013年间,美国高校科研合作规模在不同空间尺度均呈现明显的扩张,高校科研合作参与者日益增加,科研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高校科研合作不论在地域空间上还是在网络结构中,均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科研合作的“马太效应”突出。从空间结构看,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网络从“三核、一带、四点”的组织模式逐渐向“一星主导、多核承接、多点密布”的格局过渡,核心群体从少数几个高校集聚群和高校不断增加。高校科研合作网络整体复杂性上升,空间布局也日益均衡化,科研合作在少数点状区域集中的格局被逐渐打破。波士顿高校群也形成以哈佛-MIT-波士顿大学为沿河三角核心、塔夫茨大学-马萨诸塞大学为次级核心、其余高校为外围的多层次结构。波士顿生物医药工程科研合作网络也存在3个明显的核心科研团体。从网络结构看,宏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不存在“小世界”或“无标度”特征,但少数高校掌握大量资源的“富人俱乐部”现象突出,科研合作两极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高校发表的论文数与其度中心性、介中心性和邻近中心性密切相关,表明学术实力较强的高校在科研合作中更为活跃,拥有更多的资源,在科研合作网络中具有控制地位。微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小世界”特征显著。但微观层面度中心性与介中心性或邻近中心性并不相关。研究归纳了单核模式、双核模式、桥梁模式、成长模式4种类型科研合作网络及其空间演化规律,即,通常遵循单核型-双核型-桥梁型-成长型演化方向,空间覆盖范围和网络复杂程度不断上升。(3)计量结果表明,高校科研合作不论在高校层面或者科研人员层面都具有显著的地域化倾向,科研合作更容易在同一州、同一高校群内或同一高校内发生。在国家尺度上,高校学术实力、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都会促进高校科研合作发展;然而,在高校群尺度上,地理邻近性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制度邻近性的作用由于样本缺陷而难以判断。高校科研合作网络动态演化是受网络结构、自身属性和多个维度邻近性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决策过程,其中,认知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是较突出的邻近性维度。多维邻近性的视角为综合认识高校科研合作动力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4)在二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采用一手问卷和访谈资料,结果显示,科研合作已成为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组分。其中,30岁以上的科学和工程领域教授进行高校科研合作的频率最高。在科研合作中,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合作的强烈认同感是其参与科研合作的动力;受高校评聘制度的影响,科研合作常以提高科研成果产出为目的;重视合作者拥有的资源和合作者的性格、与合作者的社会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等能够提升科研合作完成信心的影响因素,而地理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虽然有利于高校科研合作的开展,但在科研合作决策中的作用并不显著;高校与政府为校际科研合作提供的支撑制度能提高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合作的意愿,但调研结果显示,美国在高校科研合作支撑机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
【图文】:
邻近性对高校校际科研合作的作用规律,细致地解析不同层面上高校校际科研合逡逑作的网络特征,透彻地理解影响高校校际科研合作的内外因素和动力机制,,本研逡逑宄按如下思路进行设计(图1-1)。逡逑6逡逑
(language邋proximity)等多个维度的邻近性。其中,关于地理邻近性(geographical逡逑proximity)/邋空间邻近性(spatial邋proximity)/物理邻近性(physical邋proximity)/本地邻逡逑近性(local邋proximity)的研宄起源最早,数量最多(图2-1)。这些邻近性研宄的内逡逑容涵盖工程、物理学、数学、材料学、心理学等130余个研究方向。逡逑许多邻近性之间虽然命名有别,但在含义上却存在互相包含或交叉关系(李逡逑琳和韩宝龙,2009)。关于邻近性维度的划分与命名,目前学界暂时没有统一的规逡逑定(Boschma,2005,邋Freel,2003,邋Kirat邋和邋Lung,邋1999,邋Knoben邋和邋Oerlemans,2006)。逡逑①由于WebofScience收录的文章以英文为主,这里的检索关键词输入的是“Proximity”。逡逑17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4;G649.712
本文编号:2701465
【图文】:
邻近性对高校校际科研合作的作用规律,细致地解析不同层面上高校校际科研合逡逑作的网络特征,透彻地理解影响高校校际科研合作的内外因素和动力机制,,本研逡逑宄按如下思路进行设计(图1-1)。逡逑6逡逑
(language邋proximity)等多个维度的邻近性。其中,关于地理邻近性(geographical逡逑proximity)/邋空间邻近性(spatial邋proximity)/物理邻近性(physical邋proximity)/本地邻逡逑近性(local邋proximity)的研宄起源最早,数量最多(图2-1)。这些邻近性研宄的内逡逑容涵盖工程、物理学、数学、材料学、心理学等130余个研究方向。逡逑许多邻近性之间虽然命名有别,但在含义上却存在互相包含或交叉关系(李逡逑琳和韩宝龙,2009)。关于邻近性维度的划分与命名,目前学界暂时没有统一的规逡逑定(Boschma,2005,邋Freel,2003,邋Kirat邋和邋Lung,邋1999,邋Knoben邋和邋Oerlemans,2006)。逡逑①由于WebofScience收录的文章以英文为主,这里的检索关键词输入的是“Proximity”。逡逑17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4;G649.712
本文编号:2701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0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