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新工科”本科生核心素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20:53
【摘要】: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也迎来新机遇、新挑战。教育对象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核心素养相关研究。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主动作为和积极谋划。然而,未来工程人才究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核心素养蕴含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具有跨学科特点,与“新工科”建设所倡导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以此为视角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问题,可以摆脱“知识本位”的禁锢,为“新工科”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通过对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考察,能够发现构建核心素养框架的模式主要有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上下整合型三种。不同核心素养框架在价值取向上各有侧重,但最终都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指标的遴选上遵循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原则。据此,笔者认为“新工科”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新工科本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或强化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工程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体。该框架分为文化学习、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包括了文化底蕴、科学素养、自我管理、问题解决、人际交往、责任担当和实践素养七大素养,具体表现为人文情怀等二十一个基本要点。参照该核心素养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可以发现当前“新工科”本科生核心素养发展并不均衡,还存在通识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实践素养需全方位提升、全球视野还应继续拓宽和自我管理能力仍需强化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培养理念的相对落后、课程体系的单一局限、教学模式的因循守旧、校企藩篱尚未跨越和评价体系仍需完善等五个方面。对此,笔者认为提升“新工科”本科生核心素养,还需要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促进校企合作与产学融合、制定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新工科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美;;双创视域下高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9年19期

2 侯健群;;浅析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中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6年22期

3 李猛;田立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年11期

4 尉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智库时代;2019年39期

5 高俊芳;;对我国物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6 江光杰;;关于地质找矿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议[J];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2009年Z1期

7 张志军;曹露春;;土木工程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9年09期

8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城建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3年04期

9 张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之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王群瑛;;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衣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2016年

2 俞华;;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3 黄友雄;;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我国高校转型的启示[A];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年

4 张希;;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优势转换[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 高分子教育与学科发展[C];2015年

5 朱纪红;;新技术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工学院为例[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1辑)[C];2015年

6 何晓剑;;“高职标准+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要求[A];“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7 于莉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A];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下册)[C];2015年

8 吴迪;邱泽国;李娜;刘任重;;“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A];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下册)[C];2015年

9 李利平;;高校出版类本科人才培养调研分析及改革建议[A];中国编辑研究(2012)[C];2014年

10 李红波;;“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雪峰 阮轶磊 本报记者 徐小龙;请“用户”为人才培养把脉[N];解放军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汉群;文化创意:产业驱动下的文创人才培养[N];日照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韩天琪;高职院校搞科研:回归人才培养本位[N];中国科学报;2018年

4 卫健宣;我市卫健系统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N];乌海日报;2019年

5 记者 方大燕;英雄互娱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实验小学签署人才培养协议[N];延安日报;2019年

6 记者 许成儿 通讯员 王佛存;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N];陇南日报;2019年

7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耿睿;新工科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兰开幕[N];兰州日报;2019年

8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郑南宁;我们从钱学森那里学到什么?[N];科学时报;2011年

9 江苏大学教授 王长乐;什么样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N];科学时报;2010年

10 郑金武;新东方探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科学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华;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吴昊;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陈浩;基于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谭菊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6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丁惠炯;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实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宋遂周;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叶俊飞;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林琳;美国P-TECH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吴子伟;我国普通高校桥牌队“三分两化一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3 李笑展;普通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4 王云峰;交叉科学内涵及交叉科学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吴美珍;广播电视大学“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6 李永敏;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7 林依婷;研究型大学基于科研的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8 张文yN;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9 高玲茹;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生态的影响[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9年

10 辛彦;中高职(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03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03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5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