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学科学术谱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01:36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学科主要奠基人如黄文虎、王光远、杜善义等早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的大批优秀力学人才,如马兴瑞、韩杰才、赫晓东在航天科研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哈工大力学学科发展至今取得众多重大研究成果,学科实力实属国内一流。一个科研机构学术成果的产出大多是学者学术积淀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机构的学缘结构、学术传统、科研历史和科研环境决定的,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学术人物谱系研究得到呈现。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王光远、黄文虎、王铎、杜善义等各位老一辈学者的开创及后辈的努力下,哈工大力学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成为我国力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地,形成了独特的底蕴和特色,为国防建设及航天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本文以哈工大力学学科为研究对象,梳理学者间的师承关系,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哈工大力学学科学术谱系的构成和学术传承脉络,通过分析力学学科学术传统与学科特色,提出影响哈工大力学学科的发展因素,分析学术谱系特点,凝练学科文化,有利于完善哈工大力学以及其他学科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哈工大的“双一流”建设,同时也为其他高校力学学科优化建设提供参考。主要搜集到的资料包括哈工大力学学科史料、力学学科学者学术研究主要领域、1987年以后获得哈工大力学学科博士学位的学生信息,包括论文题目、导师、专业及毕业时间等信息;主要资料来源为哈工大校史馆、哈工大图书馆博士论文库、哈工大航天学院及土木工程学院官网、哈工大教师主页、黄文虎等人人物传记。学科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形成了四支特色鲜明的学术队伍,构成了以黄文虎、王铎、杜善义、王光远为中心的学术谱系;以学者开始在哈工大任教的时间为依据,参考力学学科发展历程,将每支学术队伍划分为五代并对代际关系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总结学术传统,探究学科特色,分析影响学术谱系发展的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2.3;O3-4
【图文】:

谱系,力学学科,学术,脉络


哈工大力学学科学术传承脉络图

谱系,一般力学,学术,脉络


一般力学专业学术传承脉络图

王铎,脉络,谱系学,一般力学


王铎、杜善义学术传承脉络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颖;白欣;杨阳;;中国近现代力学家谱系与现代力学学科的建制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06期

2 高文;;关于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报告[J];中国科学基金;2015年03期

3 汪志荣;丁兆君;;黄昆半导体物理学术谱系初探[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年01期

4 刘颖;张燕蕾;张大庆;;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库的构建思路初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4年S2期

5 丁兆君;汪志荣;;中国粒子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年04期

6 韩天琪;樊小龙;袁江洋;;唐敖庆谱系与福井谦一谱系比较研究[J];科学与社会;2013年01期

7 李昕升;夏如兵;;以杨开渠为中心的水稻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J];农业考古;2013年01期

8 张祖群;;试论张岂之先生的学术谱系[J];中国轻工教育;2012年06期

9 李昕升;夏如兵;;以杨守仁先生为核心水稻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孙川棋;;为科学家“修家谱”[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晓春;;从三足鼎立到力学十强——中国力学教育发展五十年回顾[A];第二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付丽丽 ;吴琼;;当代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论坛首次召开[N];大众科技报;2011年

2 刘莉 ;贾婧;;我国启动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N];科技日报;2011年

3 马云霄;;杜善义:科学从创造中来[N];黑龙江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琳;中国高校院士师承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7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57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9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