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中国内地学者在香港:学术合作网络与科研生产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6 19:21
【摘要】: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近十年来各种引才计划的持续实施,大批海归人才归国创新创业。大学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重要领地,他们的生存样态和学术职业发展备受关注。已有研究侧重考察回到中国内地的海归学者,而鲜有研究关注选择在香港从事学术职业的内地海归人才。这群拥有多元教育背景的内地学者如何在中西合璧的香港高校发展其学术职业是本研究的焦点所在。本研究以香港X大学和Z大学中的内地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教师的学术合作网络形成过程及其结构特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其科研生产力情况,并探讨合作网络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梳理了香港政府和高校的人事制度及科研基金政策;采用履历分析法甄别所有符合研究条件的港校内地教师并确定研究对象和方案;通过访谈21位教师勾画其学术合作网络特征;采用文献计量法考察了56位教师的科研产出特征。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香港高校内地教师拥有跨国界、跨机构的多元学术合作网络。其学术合作网络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相较于人文社科领域的教师,理工领域的教师合作比率更高且篇均合著者数量更多,跨地区、跨国界合作非常显著,医学尤其突出。第二,港校内地教师的论文发表以国际核心期刊为主,主要为英文,人文学科教师同时发表少量中文论文。教师的科研产量较高,且来港后科研产出数量有显著提升;科研产出质量较高,八成以上的论文都发表在Q1、Q2分区期刊中。第三,港校内地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随着专业年龄的增长而波动上升,专业年龄在科研产出质量方面影响不大。教师的科研合作有助于科研发表数量的增多,期刊论文的影响因子分别与论文合著者数量和合著者国际化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揭示了港校内地学者的学术合作网络特征和科研成就及其贡献,为研究香港和内地学者之间的学术关系以及学术人才环流现象拓展了思路。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更全面地展现了学术人才科研合作网络与科研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发展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5.1
【图文】:

框架图,论文分析,框架


现状如何?随着年龄的变化,其科研生产力是否会有所变化?第四,香港高校内地教师的学术合作网络与科研生产力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二)研究假设针对以上四个主要的研究问题作出如下假设:第一,海外留学经历赋予了港校内地教师国际化、多元的学术合作网络;教师来到香港高校之后,继续维持了和博士毕业地区学者们的合作关系并不断向外扩展学术圈。第二,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年龄的海归教师,其科研合作比率存在差异。第三,港校内地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相较于来港前有了较大提升随着年龄的增大,教师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有所变化。第四,港校内地教师的国际学术合作网络对科研生产力起正向作用。(三)分析框架

学术,社会资本,合作网络


图 1-2 社会资本、学术合作与社会网络的关系有的关于学术合作网络的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特征、网络拓扑结构特性、网络演化特性;微观研究关注模析、个人影响力分析、对潜在关系的挖掘。研究者常常利用结构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合成可视化的模拟网络图并生成入。1学术合作网络研究关注的是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常见的两种合作模式是“小世界”与“中心-边缘结构”。在“事相似研究工作的学者形成集群,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心术明星位于网络中心,边缘学者向中心靠拢。学术合作网络性差异,并不都紧密集中,对于部分冷门话题,只有碎片式究,学者们之间交集甚少。合作网络的建立

合著者,教师科研,学科


科专业目录(2012 年)》文件内容,1笔者将 56 位教师分别归入,分别是教育学 8 人(A1、A2、A22、A23、A24、A25、A26、AA3、A4、A5、A6、A7、A8、A28、A29、A30、A31);工学 10 人(A12、A13、A14、A15、A16、A17、A32);法学 10 人(A18、A33、AA37、A38、A39、A40、A41);医学 8 人(A19、A20、A42、A43、AA47);管理学 10 人(A21、A48、A49、A50、A51、A52、A53、A对这 56 位内地学者的 3006 条文章记录,观测各个学科门类的教,主要通过各学科教师发文篇均作者数和各学科教师合作发文比均合著者数指的是每篇文章中除去样本教师本人的其他作者数合著者数按照公式:篇均合著者数所有文章的合著者数目文章总数得出,具1 呈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代还;段异兵;潘紫燕;;二元关系网络对海归科学家产出的影响——以中国“青年千人计划”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09期

2 杨张博;高山行;刘小花;;近朱者赤: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归国者跨国社会资本转移研究[J];社会;2015年04期

3 梁文艳;刘金娟;王玮玮;;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合作与科研生产力——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4 匡振旺;;关于高校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发展工作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03期

5 柯国笠;徐鹏;;让海归教授尽快适应国内环境[J];人才资源开发;2014年23期

6 鲁晓;洪伟;何光喜;;海归科学家的学术与创新: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数据分析[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02期

7 魏立才;赵炬明;;“青年千人计划”政策考察与建议——基于对第一至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信息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8 张东海;袁凤凤;;高校青年“海归”教师对我国学术体制的适应[J];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9 闫燕;富立友;;高校海归教师归国适应影响机制研究[J];企业研究;2014年14期

10 程莉;吴广印;王鑫;;合著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及其影响分析——以情报学领域为例[J];情报杂志;201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芳yN;华人精英科学家成长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94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94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a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