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20:15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任,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更显重要。目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战略的新需要。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担负起高校创新人才建设这一重任,这也是历史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与责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的现状如何?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各维度促进作用的具体体现是什么?需采取何种措施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这些问题均急需深入探讨。鉴于此,本研究以来自全国各地的114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的总体状况、差异情况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各维度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从总体情况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总体水平一般;具体到创新精神的四个维度上来看,大学生的反思性相对较好,灵活与变通性一般,标新立异性、批判性相对较差。另一方面,与其他公共课或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总体水平的促进作用一般,其促进作用显著小于其他公共课或专业课;具体到创新精神的四个维度上来看,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创新精神的灵活与变通性、批判性促进作用不显著;其次,其对创新精神的标新立异性、反思性促进作用显著,但其促进作用显著小于其他公共课或专业课。2、从差异情况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在创新精神的总体水平以及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促进作用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从教师支持的中介效应来看,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可直接促进创新精神的灵活与变通性、标新立异性、反思性的提升,也可通过教师支持间接促进创新精神的灵活与变通性、标新立异性、反思性的提升;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直接促进创新精神批判性的提升,只能通过教师支持间接促进创新精神批判性的提升。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现状背后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师支持和评价激励制度五个方面提出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对策和建议,即有的放矢地设置教学目标并因材施教、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及时调整、务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并有序推进、激励教师提供有力支持并以身示范、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并贯彻落实。期望本研究可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特别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41
【图文】:

趋势图,创新精神,趋势,研究综述


一、绪论(三)研究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1)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现状为了解目前国内学者在“创新精神”研究方面的总体情况,首先,在知网数据库中,采用“创新精神”为关键词,进行研究趋势检索(见图 1-1),结果发现,“创新精神”领域的研究数量总体上相对较多,在 1979 年至 1998 年间研究数量较少,1998 年至 2011年间呈波浪式上涨,在 2011 年达到峰值,2011 年至 2019 年间研究数量呈下降趋势。

主题分布,创新精神


3图 1-2 创新精神的主题分布最后,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学者在“大学生创新精神”研究方面的总体状况,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采用“大学生”并且“创新精神”进行篇名检索(见图 1-3),结果发现,国内有关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始于 1997 年(题名为“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

数量分布,研究文献,数量分布,年度


图 1-3 大学生创新精神研究文献的年度数量分布情况通过对中文文献的检索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在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①有关创新精神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对创新精神的基本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大多数都将创新精神看成一个综合的概念来理解,认为其包含了很多子因素。主要代表人物有顾晓峰(20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吴芳;;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有效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09期

2 韩喜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J];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01期

3 艾军;邹金成;罗二平;邹婷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12期

4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5 王东平;徐文;郝以宏;李玲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02期

6 何其颖;石红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01期

7 傅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作用与途径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年21期

8 林晓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J];世纪桥;2012年23期

9 林桂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10 田聪;张瑞红;;思政课教学中的创造性人才培养[J];中国人才;2012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璐嘉;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年

2 张燕霞;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年

3 李燕;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年

4 宋悦;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7年

5 张政;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6 汤晓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7 张思尧;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8 高鹏;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夏;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郝乐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1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01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9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