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09:58
【摘要】:大学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历来是整个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话题,也是教育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以知识综合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多种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工科人才培养取向的新趋势。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大学学科开始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知识生产从“学科中心”转向“问题导向”;人才培养从“专业教育”迈向“学科交叉教育”。基于此,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知识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教育——改革”一体化重构,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基于学科交叉的“新工科”教育已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行动先导。借助于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知识模式生产Ⅲ、大工程教育观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通过历史分析法、文献调查法与理论研究等研究方法聚焦于“新工科建设”与“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两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后发现,在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学科互涉日益增多、学科知识日趋融合的当代背景下,我国工科教育应该构建以“学科交叉”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教研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新中国工科教育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历史时期,即工科教育体系的重建与发展时期、“文革阶段”的激进式变革时期、恢复与整顿时期、以及深化改革阶段。我国工科教育逐步从“专业取向”向“工程实践取向”转变,目标指向构建工程师成长的“工作世界”。影响我国学科交叉型工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有:观念层面长期受到“重学轻术”文化与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在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科层制”学术组织结构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阻碍,刚性化的学术组织目标离间了跨学科研究与教学活动,以及“学科文化屏障”削弱学科交叉交流与合作的活力等障碍。在人才培养体制方面,存在学科壁垒阻滞了学科之间的教学要素流动、专业制度导致人才规格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相脱节等问题。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学院私有型”的人事管理制度、学科化的教师评价制度、以及跨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缺位等问题。跨界与融合是新世纪世界工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向工程实践的新工科教育应该具有三重价值取向:首先要打破超越学科之间的藩篱,用“无学科理念”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产生新学科;其次是坚持“问题导向”来设置课程,培养实用性人才;第三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科融通、人格健全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其目标定位培养具有跨学科素质、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卓越工程人才。结合我国工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新工科建设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在组织层面应该由“隔离”型组织向“协同”型组织再造、将学术组织的“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再造、约束型”学科发展制度向“激励”型学科发展制度再造。在教学层面,应该从为“普遍性而教”向为“独创性而教”转变,要关注学生的独创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42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健群;;浅析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中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6年22期
2 周震;;地方高校“2+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20期
3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城建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3年04期
4 张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之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高俊芳;;对我国物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6 江光杰;;关于地质找矿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议[J];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2009年Z1期
7 张志军;曹露春;;土木工程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9年09期
8 刘高吉;丁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9年24期
9 王X棽
本文编号:2802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0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