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投入度视角的大学生类型研究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45.5
【部分图文】:
H型(中庸型):这类学生各方面表现没有特别突出的特征,四个维度投入适??,故命名为中庸型,这类学生有77人。??由上述可知,新的学生类型不断涌现。在本文研究结果中有近五年出现的新的??生类型例如:闲散型。本研宄的闲散型在傅承哲、屈琼斐研究中名为懒惰型。之??以近几年出来了闲散型学生,可能是因为大学环境比高中要宽松自由很多,但由??缺乏很强的自制力,在学习投入上就表现得懈怠懒散。不仅得出了新的学生类型,??有与前人研宄结果重复的学生类型。卓越型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与表1.1中的??面发展型学生一致。社交型学生也出现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之中。??(三)六种学生类型的基本分布情况及分析讨论??如图3.1所示,用图表形式分析六种学生类型的整体分布情况,娱乐型学生在??六种学生类型中的所占人数最多有167人,占30.?5%,其次是闲散型学生,有133??,以上两类占比54.?3%;书虫型学生有117人,中庸型学生有77人;有51个卓??型学生,在样本中占比为9.?3%,最少的是社交型学生,只有2个学生。??
在女生中,娱乐型学生人数最多,占比31.8%,闲散型人数排第二位,卓,社交型的学生全是男生。在男生中,同样是娱乐型的学生最多,占比25.型的学生次之,有22.?2%的男生是闲散型的。在男生和女生中闲散型学生例差别不大,分别为22.?2%和25%。从图3.?2可以看出,女生间的投入度生大。??
3.16:六种级况??Si??年级?闲散型 ̄ ̄卓越^ ̄娱乐型 ̄ ̄社交型一 ̄书虫型一 ̄中盾型?合计??大一?35?8?32?6?25?18?118??大二?74?27?98?0?51?31?281??大三?24?16?37?2?41?28?148??合计?133?51?167?2?117?77?547??表3.?16所示,大一学生中,最多的学生类型是闲散型,人数有35人,娱乐紧追其后有32人。大二学生中,娱乐型学生最多有98人,占比34.?8%,其次是散型学生占比26%,说明超过一半的大二学生在学业表现上投入较低。到大三年级,??书虫型学生最多,其次是娱乐型学生。在51个卓越型学生中,在大一大二大三级中所占人数依次递增,大三年级最多,占比1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龙;张君霞;;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学习差异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年07期
2 冯晓纯;;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师生互动——读《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有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04期
3 周廷勇;周作宇;;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03期
4 朱德明;段华;;就业导向的大学生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2期
5 王纾;;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09年“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6 朱红;文东茅;;关于首都高校学生工作特征的分类研究及对策分析——基于学生参与度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3期
7 蒋华林;李华;吴芳;王平;;学习性投入调查: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角[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04期
8 毛瑞;万明钢;;藏、汉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分类及重要性权衡初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1期
9 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10 张文毅;李汉邦;;NSSE对我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园;基于学习投入度的大学生类型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2 赵涛;同质与差异: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评教指标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卫晓飞;硕士研究生学术职业取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杜玉改;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莹莹;基于学生参与度视角的大学生分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赵蕾;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邹杰梅;重庆市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D];西南大学;2012年
8 孙洁;不同课堂互动模式下学生参与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靳海卿;NSSE在高校生师互动中的运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仲雪梅;我国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9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49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