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1-01-26 08:5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解决途径之一。但要充分实现该理论的价值,就要将其投诸于实践。因此,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缺失,尝试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有机结合,形成一套新的理论研究体系,以推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研究。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也会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等;第二章从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出发,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重点解读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深入分析高校实施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章总结前人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条件,对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及运行原则进行剖析,试图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第四章依托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对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回归生活...
【文章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3.4 本文的重点、难点
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概念辨析
2.1.1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2.1.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2.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
2.2.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要素及各要素关系
2.2.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2.2.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2.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3.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2.3.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2.3.3 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2.3.4 应对网络社会的迫切需要
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
3.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条件分析
3.1.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理论基础
3.1.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实践条件
3.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3.2.1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共进
3.2.2 塑造具有主体间性品质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3 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
3.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原则
3.3.1 以人为本原则
3.3.2 平等民主原则
3.3.3 沟通理解原则
3.3.4 双向互动原则
3.3.5 互惠共赢原则
4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4.1 回归生活世界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前提
4.1.1 充分挖掘生活世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4.1.2 创建生活化的课堂
4.1.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活化建设
4.2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要途径
4.2.1 教学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才”
4.2.2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
4.2.3 教学方法要突出主体间的互动,培养大学生主体间的“合作精神”
4.2.4 开展“主体间性”教学实践
4.3 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所在
4.3.1 在课堂教学层面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
4.3.2 在班级管理中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
4.3.3 在日常交往中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
4.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键因素
4.4.1 对话交流法
4.4.2 案例分析法
4.4.3 角色体验法
4.4.4 活动教育法
4.5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制度保障
4.5.1 建立引导机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4.5.2 建立管理机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4.5.3 建立保障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5.4 建立评价机制,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往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析[J]. 于成学,王忠桥. 思想教育研究. 2008(09)
[2]主体间性德育:理论图景与价值启示[J]. 梁德友. 教育探索. 2008(08)
[3]主体间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走向[J]. 杨婧. 法制与社会. 2008(15)
[4]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论基础——主体间性原则[J]. 杨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5]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J]. 闫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7(10)
[6]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 高鸿. 教学与研究. 2006(12)
[7]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闫艳. 求实. 2006(04)
[8]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范畴[J]. 卢黎歌,杨新华. 高校理论战线. 2006(03)
[9]主体间性与教育[J]. 晏钶.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1)
[10]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博士论文
[1]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刘伟.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闫艳.天津师范大学 2008
[3]活动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 褚凤英.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论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 高瑛.安徽大学 2010
[2]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和实现路径[D]. 赵智.大连理工大学 2007
[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 雷奕超.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主体间性教育论纲[D]. 曹小艳.江西师范大学 2005
[5]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实施[D]. 欧盛端.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00826
【文章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3.4 本文的重点、难点
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概念辨析
2.1.1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2.1.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2.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
2.2.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要素及各要素关系
2.2.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2.2.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2.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3.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2.3.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2.3.3 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2.3.4 应对网络社会的迫切需要
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
3.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条件分析
3.1.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理论基础
3.1.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实践条件
3.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3.2.1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共进
3.2.2 塑造具有主体间性品质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3 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
3.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原则
3.3.1 以人为本原则
3.3.2 平等民主原则
3.3.3 沟通理解原则
3.3.4 双向互动原则
3.3.5 互惠共赢原则
4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4.1 回归生活世界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前提
4.1.1 充分挖掘生活世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4.1.2 创建生活化的课堂
4.1.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活化建设
4.2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要途径
4.2.1 教学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才”
4.2.2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
4.2.3 教学方法要突出主体间的互动,培养大学生主体间的“合作精神”
4.2.4 开展“主体间性”教学实践
4.3 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所在
4.3.1 在课堂教学层面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
4.3.2 在班级管理中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
4.3.3 在日常交往中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
4.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键因素
4.4.1 对话交流法
4.4.2 案例分析法
4.4.3 角色体验法
4.4.4 活动教育法
4.5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制度保障
4.5.1 建立引导机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4.5.2 建立管理机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4.5.3 建立保障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5.4 建立评价机制,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往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析[J]. 于成学,王忠桥. 思想教育研究. 2008(09)
[2]主体间性德育:理论图景与价值启示[J]. 梁德友. 教育探索. 2008(08)
[3]主体间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走向[J]. 杨婧. 法制与社会. 2008(15)
[4]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论基础——主体间性原则[J]. 杨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5]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J]. 闫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7(10)
[6]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 高鸿. 教学与研究. 2006(12)
[7]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闫艳. 求实. 2006(04)
[8]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范畴[J]. 卢黎歌,杨新华. 高校理论战线. 2006(03)
[9]主体间性与教育[J]. 晏钶.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1)
[10]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博士论文
[1]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刘伟.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闫艳.天津师范大学 2008
[3]活动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 褚凤英.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论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 高瑛.安徽大学 2010
[2]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和实现路径[D]. 赵智.大连理工大学 2007
[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 雷奕超.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主体间性教育论纲[D]. 曹小艳.江西师范大学 2005
[5]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实施[D]. 欧盛端.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00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00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