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大众化视野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05 14:15
自从20世纪80年代过度狭窄的专业教育的弊病被提出,到2015年后通识教育改革得到官方承认并在更多大学发展深化,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独立生成的发展过程。不仅如此,通识教育的兴起与猛烈的大学扩招几乎同时发生,这是中国特有的历史过程。改革的叠加效应造成诸多混淆。在已然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格局之下,通识教育既要弥补精英阶段未成熟的人文教育及其对专业教育的作用,也要拓展在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贡献。本文试图结构化地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本科通识教育应当做什么,如何走出分层分类建设之路,并澄清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实践中的理论问题。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41(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1.前史
2.准备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
3.生成期(21世纪前15年)
4.强化与展开(2016年至今)
二、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独特性
1.从模仿到独立
2.理工类大学的选择
3.高教大众化与通识教育改革的“叠加效应”
三、高教大众化视野下通识教育的目标分析
1.高等教育目标的拓展
2.文明传统回归与教学再生(对应A)
3.对专业化的引领与约束(对应B)
4.作为国民教育的思政课程(对应C)
5.支持大众的职业发展(对应D)
四、高教大众化对当前通识教育的整体影响
1.自由就业带来求学动机变化
2.师资匮乏与人文学者的作用
3.被质量问题暂时掩盖的结构问题
4.巨型大学与教改试验特区
5.行业性大学的潜力
五、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通识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名实互动[J]. 陆一.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02)
[2]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兼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多种可能的结合[J]. 陆一. 中国大学教学. 2016(09)
[3]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再审视[J]. 杨叔子. 重庆高教研究. 2013(04)
[4]文明·国家·大学[J]. 甘阳. 读书. 2012(03)
[5]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 杨叔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5(04)
[6]杨振宁教授谈我国的教育传统[J]. 杨振宁. 高教战线. 1982(11)
本文编号:3385497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41(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1.前史
2.准备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
3.生成期(21世纪前15年)
4.强化与展开(2016年至今)
二、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独特性
1.从模仿到独立
2.理工类大学的选择
3.高教大众化与通识教育改革的“叠加效应”
三、高教大众化视野下通识教育的目标分析
1.高等教育目标的拓展
2.文明传统回归与教学再生(对应A)
3.对专业化的引领与约束(对应B)
4.作为国民教育的思政课程(对应C)
5.支持大众的职业发展(对应D)
四、高教大众化对当前通识教育的整体影响
1.自由就业带来求学动机变化
2.师资匮乏与人文学者的作用
3.被质量问题暂时掩盖的结构问题
4.巨型大学与教改试验特区
5.行业性大学的潜力
五、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通识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名实互动[J]. 陆一.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02)
[2]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兼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多种可能的结合[J]. 陆一. 中国大学教学. 2016(09)
[3]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再审视[J]. 杨叔子. 重庆高教研究. 2013(04)
[4]文明·国家·大学[J]. 甘阳. 读书. 2012(03)
[5]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 杨叔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5(04)
[6]杨振宁教授谈我国的教育传统[J]. 杨振宁. 高教战线. 1982(11)
本文编号:3385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38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