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传统与变革:我国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与分类体系

发布时间:2021-10-17 19:14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经历了孕育、试点、发展三个阶段的探索历程。根据前期大类培养所依托的组织不同,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可分为学院内大类招生培养、跨学院大类招生培养、开设实验班大类招生培养、成立本科生院大类招生培养等四种模式。这四类模式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实践中与制度化的大学体系的矛盾冲突等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选择上一定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传统与变革:我国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与分类体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大类招生,师范大学,培养模式,学院


该种模式主要做法是将原有专业学院的所有专业或者几个专业归并为某一专业门类进行招生,让学生在学院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平台学习后,在招生专业门类下所含的专业中进行中期专业分流,在不打破原有专业院系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开展大类培养。图2展示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学院内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专业教育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该模式下,院系相关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门类进行招生,如学生选择新闻传播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中的一类,学生的学籍管理就相应归属于新闻传播学院或文学院。在前期大类培养阶段,学生在一个专业门类下,不分专业,接受共同的通识教育。前期大类培养阶段的课程主要有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平台课程,采取的主要举措是在不改变现有院系组织的前提下,由学校教务部门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行政组织,统筹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学院具体负责各自的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建设。

人文科学,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从2015年开始招生,目前已运行4年。从图3可见,人文科学试验班由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国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5个学院组成。在跨学院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前期阶段,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5个学院中的任意一个学院,一年级实行大类培养,二年级进行专业分流。在前期大类培养阶段,学生修读全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人文科学试验班除了开展通识教育外,5个学院共同设置大类平台课,打通文、史、哲的学科界限。学生修读的大类平台课共5门,分别是国学入门、哲学入门、中国共产党历史入门、语言文学引论、史学方法与史学实践。在后期专业培养阶段,人文科学试验班的学生可分流到5个学院的10个专业进行学习: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专业,历史学院的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专业,哲学院的哲学和伦理学专业,国学院的国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一流”背景下中国大学理念的反思与铸建[J]. 李文.  现代教育管理. 2019(07)
[2]全球治理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战略思考[J]. 黄明东,陶夏.  现代教育管理. 2018(07)
[3]跟丁石孙校长办北大(下)[J]. 王义遒.  北京教育(高教). 2017(02)
[4]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 王洪才,解德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5]21世纪日本大学通识教育再出发:东京大学与京都大学两种模式的比较[J]. 陆一.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01)
[6]复旦学院:迂回七年[J]. 陈薇,邢荣.  中国新闻周刊. 2012(44)
[7]复旦学院与通识教育[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8]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 王伟廉.  中国高等教育. 2009(08)
[9]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 潘懋元,董立平.  教育研究. 2009(02)
[10]简论复旦学院的书院学生管理模式[J]. 乐毅.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08)



本文编号:3442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442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8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