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对食品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4 15:22
通过《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方案的实施,以四川旅游学院食品学院2016级和2017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文献查阅、数据统计与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对食品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专业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食品工业. 2020,41(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学生对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可度的调查
学科竞赛是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赛,是实现以赛促教的有力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7]。目前,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及行业竞赛项目较多,我院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主要有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四川省食品营养产业青年人才产学研创新设计大赛等[8]。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平台,我院还设置了“恒天然”实验技能大赛、“安佳杯”创新技能大赛等。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创新产品研制、比赛产品展示及汇报等过程,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可,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比赛过程中组队协作,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由图2可知,近3年通过学科竞赛的积极参与和推进,我院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参加学科竞赛的数量在逐年递增,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016年获“盼盼食品杯”全国在校生西点创意大赛金奖;2017年获第九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鸡尾酒调制三等奖、“正大杯”全国高校学生禽畜产品加工创意大赛二等奖;2018年获第一届“安琪酵母杯”全国职业院校在校生创意面包大赛铜奖。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方面,在2017第十四届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在2018“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和铜奖。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契机和抓手。
由图3可知,通过对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科研训练,占总人数的27.7%,其次是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分别占总人数的20.2%和17.2%,学生最不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课程论文和讲座报告,仅占总人数的3.0%和5.5%。这说明学生对创新能力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认识到思维创新和理论创新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学生没能将思维训练和技能提升有机融合,不能做到“手脑并用,心灵手巧”,学生的综合素质没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不愿参加讲座报告,对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甚少,查阅最新文献资料不够,从而导致我院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较少,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数量较少。针对以上问题,为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保障了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成效。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我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增设企业选修课程,引入行业标准,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促使校企共建,深度融合。根据创新能力培养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内容和评判标准,加重学术讲座和论文发表分值,从制度上引导学生注重理论创新和思维创新。同时,探索实行“三段式导师制”,建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论文导师队伍,不同类型的导师队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在学生层面,不断完善修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参与学术讲座纳入综合素质测评积分,增设学生双创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在教师层面,将创新人才培养纳入学院教师年终考核体系,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实行人才工程积分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导师带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全面激发教师参与学生科研、学科竞赛、论文写作指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科竞赛平台下理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 花会娟,郭建锋. 中国成人教育. 2019(03)
[2]实践创新学分制对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的研究[J]. 李宁川,尹夏莲,吴建胜,解小青,陈志艳. 安徽体育科技. 2019(01)
[3]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朱航宇,李建立. 河南教育(高教). 2018(07)
[4]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调查[J]. 吴菲菲,李化强,赵良忠. 食品工业. 2017(04)
[5]新形势下高校招生生源质量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 岳国伟,曹茂永,刘勇.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6]“985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基于2011-2012年数据的统计分析[J]. 别敦荣,叶本刚.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03)
[7]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J]. 王成勇,周慧杰,朱晓勇. 高教论坛. 2011(10)
[8]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 杨新泉,江正强,杜生明,杨震峰,朱丽,杨超. 中国食品学报. 2010(05)
本文编号:3455513
【文章来源】:食品工业. 2020,41(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学生对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可度的调查
学科竞赛是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赛,是实现以赛促教的有力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7]。目前,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及行业竞赛项目较多,我院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主要有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四川省食品营养产业青年人才产学研创新设计大赛等[8]。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平台,我院还设置了“恒天然”实验技能大赛、“安佳杯”创新技能大赛等。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创新产品研制、比赛产品展示及汇报等过程,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可,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比赛过程中组队协作,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由图2可知,近3年通过学科竞赛的积极参与和推进,我院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参加学科竞赛的数量在逐年递增,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016年获“盼盼食品杯”全国在校生西点创意大赛金奖;2017年获第九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鸡尾酒调制三等奖、“正大杯”全国高校学生禽畜产品加工创意大赛二等奖;2018年获第一届“安琪酵母杯”全国职业院校在校生创意面包大赛铜奖。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方面,在2017第十四届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在2018“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和铜奖。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契机和抓手。
由图3可知,通过对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科研训练,占总人数的27.7%,其次是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分别占总人数的20.2%和17.2%,学生最不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课程论文和讲座报告,仅占总人数的3.0%和5.5%。这说明学生对创新能力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认识到思维创新和理论创新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学生没能将思维训练和技能提升有机融合,不能做到“手脑并用,心灵手巧”,学生的综合素质没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不愿参加讲座报告,对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甚少,查阅最新文献资料不够,从而导致我院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较少,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数量较少。针对以上问题,为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保障了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成效。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我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增设企业选修课程,引入行业标准,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促使校企共建,深度融合。根据创新能力培养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内容和评判标准,加重学术讲座和论文发表分值,从制度上引导学生注重理论创新和思维创新。同时,探索实行“三段式导师制”,建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论文导师队伍,不同类型的导师队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在学生层面,不断完善修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参与学术讲座纳入综合素质测评积分,增设学生双创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在教师层面,将创新人才培养纳入学院教师年终考核体系,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实行人才工程积分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导师带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全面激发教师参与学生科研、学科竞赛、论文写作指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科竞赛平台下理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 花会娟,郭建锋. 中国成人教育. 2019(03)
[2]实践创新学分制对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的研究[J]. 李宁川,尹夏莲,吴建胜,解小青,陈志艳. 安徽体育科技. 2019(01)
[3]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朱航宇,李建立. 河南教育(高教). 2018(07)
[4]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调查[J]. 吴菲菲,李化强,赵良忠. 食品工业. 2017(04)
[5]新形势下高校招生生源质量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 岳国伟,曹茂永,刘勇.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6]“985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基于2011-2012年数据的统计分析[J]. 别敦荣,叶本刚.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03)
[7]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J]. 王成勇,周慧杰,朱晓勇. 高教论坛. 2011(10)
[8]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 杨新泉,江正强,杜生明,杨震峰,朱丽,杨超. 中国食品学报. 2010(05)
本文编号:3455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455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