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模型的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6 19:52
2012年5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面向行业产业的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随之创立。但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创新资源集聚度差、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借助野中郁次郎的SECI螺旋型知识转换生成模型(SECI模型),深入分析四个知识转化阶段中知识从个体到个体再到组织的转移过程,构建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从SECI知识转化过程、软件环境、硬件保障、组织技术支持、各组织原有基础和知识转化后的效果六个方面设定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过程的各级指标并筛选,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验证这一指标体系的实际运用能力,将其应用于天津市A协同创新中心的知识转化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得到的综合绩效评价分数,提出重视对协同创新中心成员隐性知识的挖掘、注重对成员显性知识的汇总、监督成员对组织整体性知识的学习以及关注成员共享意识和信任感的提高等促进知识转化的相关改进对策与建议。在知识转化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后,本文得出,行业特色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既相互独立又彼此...
【文章来源】: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SECI螺旋型知识转换生成模型??
中心内外部环境,建立了四个知识转化阶段,并从行业特色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协同创新中心内部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个体、组织及各组织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构建了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模型,见图3-1。??18??
I??I??图3-1知i只转化模型??在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初期知识共享过程中,首先,各组织成员借助??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平台聚集在一起,交流彼此间的科研经验和创新思想,达成协同??合作意愿,将长期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心得体会、经验技巧、心智模式等通过??经验交流和知识转移等形式流入协同中心整体,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心的??共享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其次,各组织就协同方式、创新目标和合作模式等再次进行磋商,以书面形式??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根据中心的发展目标确定详细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常荔,李仰涵. 统计与决策. 2017(24)
[2]协同创新中心模糊综合绩效评价研究[J]. 闫青. 中国高新科技. 2017(09)
[3]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 张丽华,陈荔. 科技和产业. 2017(05)
[4]基于云模型的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J]. 李爱彬,经曼,夏洪旺. 中国科技论坛. 2016(11)
[5]基于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与绩效评价研究[J]. 李擘. 科学管理研究. 2016(02)
[6]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困境化解——基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J]. 蒋兴华,吴伟. 中国科技论坛. 2016(02)
[7]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校协同创新SSI模型[J]. 程金阁,沈同平.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12)
[8]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全过程运行机制[J]. 黄越. 中国高校科技. 2015(10)
[9]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体系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 罗洪云,林向义,王磊,曹明阁. 现代情报. 2015(02)
[10]基于AHP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赵莉,王荣存.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0)
博士论文
[1]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 施海燕.浙江工业大学 2017
[2]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D]. 潘锡杨.东南大学 2015
[3]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 刘志华.湖南大学 2014
[4]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D]. 张丽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5]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 项杨雪.浙江大学 2013
[6]企业员工知识贡献评价研究[D]. 吴继兰.同济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绩效评价研究[D]. 吕思嘉(Lyu Sijia).南京邮电大学 2017
[2]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水平评价研究[D]. 王亚楠.河北大学 2017
[3]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孙善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
[4]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万熊婷.南昌大学 2015
[5]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共享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D]. 刘超.东华大学 2015
[6]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的运行机制研究[D]. 张宁宁.沈阳师范大学 2014
[7]行业特色型大学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 原源.西南交通大学 2014
[8]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D]. 刘肖.华中师范大学 2014
[9]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 杨泽寰.湖南大学 2014
[10]基于SECI模型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 张思明.山东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80425
【文章来源】: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SECI螺旋型知识转换生成模型??
中心内外部环境,建立了四个知识转化阶段,并从行业特色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协同创新中心内部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个体、组织及各组织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构建了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模型,见图3-1。??18??
I??I??图3-1知i只转化模型??在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初期知识共享过程中,首先,各组织成员借助??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平台聚集在一起,交流彼此间的科研经验和创新思想,达成协同??合作意愿,将长期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心得体会、经验技巧、心智模式等通过??经验交流和知识转移等形式流入协同中心整体,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心的??共享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其次,各组织就协同方式、创新目标和合作模式等再次进行磋商,以书面形式??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根据中心的发展目标确定详细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常荔,李仰涵. 统计与决策. 2017(24)
[2]协同创新中心模糊综合绩效评价研究[J]. 闫青. 中国高新科技. 2017(09)
[3]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 张丽华,陈荔. 科技和产业. 2017(05)
[4]基于云模型的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J]. 李爱彬,经曼,夏洪旺. 中国科技论坛. 2016(11)
[5]基于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与绩效评价研究[J]. 李擘. 科学管理研究. 2016(02)
[6]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困境化解——基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J]. 蒋兴华,吴伟. 中国科技论坛. 2016(02)
[7]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校协同创新SSI模型[J]. 程金阁,沈同平.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12)
[8]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全过程运行机制[J]. 黄越. 中国高校科技. 2015(10)
[9]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体系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 罗洪云,林向义,王磊,曹明阁. 现代情报. 2015(02)
[10]基于AHP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赵莉,王荣存.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0)
博士论文
[1]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 施海燕.浙江工业大学 2017
[2]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D]. 潘锡杨.东南大学 2015
[3]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 刘志华.湖南大学 2014
[4]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D]. 张丽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5]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 项杨雪.浙江大学 2013
[6]企业员工知识贡献评价研究[D]. 吴继兰.同济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绩效评价研究[D]. 吕思嘉(Lyu Sijia).南京邮电大学 2017
[2]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水平评价研究[D]. 王亚楠.河北大学 2017
[3]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孙善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
[4]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万熊婷.南昌大学 2015
[5]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共享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D]. 刘超.东华大学 2015
[6]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的运行机制研究[D]. 张宁宁.沈阳师范大学 2014
[7]行业特色型大学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 原源.西南交通大学 2014
[8]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D]. 刘肖.华中师范大学 2014
[9]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 杨泽寰.湖南大学 2014
[10]基于SECI模型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 张思明.山东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80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48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