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8 11:37
跨学科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学专业来说,跨学科人才是建设成熟高等教育学科的人员储备,跨学科研究是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跨学科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亟需我们从跨学科的角度去审视高等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本研究以如何促进高等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主要围绕培养对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情况等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展开,在分析跨学科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现状。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导师访谈和对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存在一定跨学科特征,但整体跨学科力度不够,具体如下:其一,培养对象。跨学科比例高、学科背景复杂是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重要特征,并且大部分硕士生对本专业进行跨学科培养较为认可。其二,培养目标。各单位的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某一方面体现了一定的跨学科,但整体上缺乏明确具体的跨学科培养要求。其三,专业方...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硕士生本科专业知识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现状29学术报告”。但整体上导师对研究生的跨学科指导较弱且针对性不强,能够真正按照跨学科要求进行能力和素养上的培养的导师较少。综上所述,大部分导师在一定程度上重视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生跨学科培养,虽然在高校或院系层面没有相关要求,但是导师层面已经采取了一定的培养举措。表2-4您导师是否重视对您进行跨学科培养?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一般不重视非常不重视不清楚总计数量20786120311193百分比10.36%40.41%31.61%10.36%1.55%5.7%100%图2-2硕士生导师的跨学科指导方式第二,导师的学科背景。本研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学科背景。其一,从硕士生的角度进行全面了解导师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学科背景,部分硕士生的导师学科背景为单一学科,跨两个及以上学科的较少。其二,考虑到大部分高校对导师学科背景的介绍主要为博士阶段,因此对所选取培养方案样本的55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导师进行查找,共搜集到32所高校186位具有明确博士学科背景、职务的导师情况,具体如表2-5所示。统计发现,他们博士学位的学科背景分布于以下9个学科门类:教育学的145人,占77.9%;管理学的20人,占13.8%;哲学5人,占2.7%;工学5人,占2.7%;哲学5人,占1.6%;经济学3人,占1.6%;法学3人,占1.6%;理学2人,占1.1%;文学2人,占1.1%;历史学1人,占0.5%。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导师队伍虽具备跨学科特征,但整体仍以教育学单一学科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教师在课程上穿插讲授5930.57%学院与其他学院联合开设2915.03%无168.29%第三,培养举措。培养单位对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支持有助于跨学科培养活动的顺利开展。调查发现:培养方案体现了跨学科要求有38.34%、招收跨专业学生的有35.75%、加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有31.61%、营造跨学科学术交流氛围的有30%、完善跨学科培养过程的有21.76%、提供跨学科培养经费的有13.53%、建立健全激励、管理和评价制度的有12.95%、提供跨学科培养经费的有11.53%,建立跨学科研究机构的有11.92%,无举措的有11.92%,不清楚的有17.62%。由此可知,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对硕士生跨学科培养方面的支持明显缺乏,大部分只是在某些环节上提供一些支持。图2-3硕士生所在单位对本专业跨学科培养提供的支持2.2.3调查结论通过从硕士生和导师的角度调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跨学科培养存在以下特点:第一,大部分硕士生都具有跨学科的学科背景,他们对高等教育学专业进行跨学科培养是非常积极和认可的,同时对于大部分跨专业的硕士生来说,他们本科的专业知识对硕士阶段的学习在文科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帮助,但同时由于学科文化的制约,他们在跨专业读研后也面临着很多难题。因此,如何结合硕士生的跨学科背景进行跨学科培养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第二,从硕士生导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导师都不具备跨学科背景,导师队伍整体呈现专业化较强的特征,但大部分导师都非常认可对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进行跨学科培养,且部分导师对硕士生有跨学科要求。此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学科交叉科教平台的工科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J]. 栾冬,张鹏. 教育现代化. 2019(A0)
[2]美国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及其启示[J]. 张国平,高耀明. 高等教育研究. 2019(09)
[3]《高等教育新论》与《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比较研究——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2018)的论文引用分析[J]. 李盼盼,李明忠. 现代大学教育. 2019(05)
[4]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 吴萍,张楚凡.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5]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要素识别与模式构建——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J]. 刘晓璇,林成华. 中国高教研究. 2019(01)
[6]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基于12所高校培养方案的分析[J]. 陈善志,冯建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7]密歇根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基础、实现途径及面临的挑战[J]. 陈翠荣,李冰倩. 外国教育研究. 2018(08)
[8]地方高校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集群探究[J]. 侯佛钢,张学敏.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03)
[9]高等学校跨学科专业设置:逻辑、困境与对策[J]. 刘海涛. 江苏高教. 2018(02)
[10]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突破——基于理念、制度和方式的分析[J]. 张晓报. 江苏高教. 2017(04)
博士论文
[1]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D]. 刘晓璇.浙江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密歇根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房酉爽.河北大学 2019
[2]美国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及特征研究[D]. 杨丽娜.河北大学 2019
[3]跨学科背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研究[D]. 高鑫.江南大学 2018
[4]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李小晨.河北大学 2017
[5]社会认同理论下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研究[D]. 姜秀勤.武汉大学 2017
[6]基于就业视角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D]. 王丽英.西南大学 2015
[7]N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 李俊.南京师范大学 2013
[8]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D]. 王艳.西北大学 2011
[9]高校跨学科培养人才的管理创新研究[D]. 周光英.中南民族大学 2010
[10]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科文化适应研究[D]. 丁学芳.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24355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硕士生本科专业知识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现状29学术报告”。但整体上导师对研究生的跨学科指导较弱且针对性不强,能够真正按照跨学科要求进行能力和素养上的培养的导师较少。综上所述,大部分导师在一定程度上重视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生跨学科培养,虽然在高校或院系层面没有相关要求,但是导师层面已经采取了一定的培养举措。表2-4您导师是否重视对您进行跨学科培养?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一般不重视非常不重视不清楚总计数量20786120311193百分比10.36%40.41%31.61%10.36%1.55%5.7%100%图2-2硕士生导师的跨学科指导方式第二,导师的学科背景。本研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学科背景。其一,从硕士生的角度进行全面了解导师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学科背景,部分硕士生的导师学科背景为单一学科,跨两个及以上学科的较少。其二,考虑到大部分高校对导师学科背景的介绍主要为博士阶段,因此对所选取培养方案样本的55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导师进行查找,共搜集到32所高校186位具有明确博士学科背景、职务的导师情况,具体如表2-5所示。统计发现,他们博士学位的学科背景分布于以下9个学科门类:教育学的145人,占77.9%;管理学的20人,占13.8%;哲学5人,占2.7%;工学5人,占2.7%;哲学5人,占1.6%;经济学3人,占1.6%;法学3人,占1.6%;理学2人,占1.1%;文学2人,占1.1%;历史学1人,占0.5%。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导师队伍虽具备跨学科特征,但整体仍以教育学单一学科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教师在课程上穿插讲授5930.57%学院与其他学院联合开设2915.03%无168.29%第三,培养举措。培养单位对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支持有助于跨学科培养活动的顺利开展。调查发现:培养方案体现了跨学科要求有38.34%、招收跨专业学生的有35.75%、加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有31.61%、营造跨学科学术交流氛围的有30%、完善跨学科培养过程的有21.76%、提供跨学科培养经费的有13.53%、建立健全激励、管理和评价制度的有12.95%、提供跨学科培养经费的有11.53%,建立跨学科研究机构的有11.92%,无举措的有11.92%,不清楚的有17.62%。由此可知,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对硕士生跨学科培养方面的支持明显缺乏,大部分只是在某些环节上提供一些支持。图2-3硕士生所在单位对本专业跨学科培养提供的支持2.2.3调查结论通过从硕士生和导师的角度调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跨学科培养存在以下特点:第一,大部分硕士生都具有跨学科的学科背景,他们对高等教育学专业进行跨学科培养是非常积极和认可的,同时对于大部分跨专业的硕士生来说,他们本科的专业知识对硕士阶段的学习在文科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帮助,但同时由于学科文化的制约,他们在跨专业读研后也面临着很多难题。因此,如何结合硕士生的跨学科背景进行跨学科培养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第二,从硕士生导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导师都不具备跨学科背景,导师队伍整体呈现专业化较强的特征,但大部分导师都非常认可对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进行跨学科培养,且部分导师对硕士生有跨学科要求。此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学科交叉科教平台的工科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J]. 栾冬,张鹏. 教育现代化. 2019(A0)
[2]美国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及其启示[J]. 张国平,高耀明. 高等教育研究. 2019(09)
[3]《高等教育新论》与《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比较研究——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2018)的论文引用分析[J]. 李盼盼,李明忠. 现代大学教育. 2019(05)
[4]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 吴萍,张楚凡.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5]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要素识别与模式构建——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J]. 刘晓璇,林成华. 中国高教研究. 2019(01)
[6]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基于12所高校培养方案的分析[J]. 陈善志,冯建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7]密歇根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基础、实现途径及面临的挑战[J]. 陈翠荣,李冰倩. 外国教育研究. 2018(08)
[8]地方高校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集群探究[J]. 侯佛钢,张学敏.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03)
[9]高等学校跨学科专业设置:逻辑、困境与对策[J]. 刘海涛. 江苏高教. 2018(02)
[10]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突破——基于理念、制度和方式的分析[J]. 张晓报. 江苏高教. 2017(04)
博士论文
[1]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D]. 刘晓璇.浙江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密歇根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房酉爽.河北大学 2019
[2]美国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及特征研究[D]. 杨丽娜.河北大学 2019
[3]跨学科背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研究[D]. 高鑫.江南大学 2018
[4]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李小晨.河北大学 2017
[5]社会认同理论下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研究[D]. 姜秀勤.武汉大学 2017
[6]基于就业视角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D]. 王丽英.西南大学 2015
[7]N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 李俊.南京师范大学 2013
[8]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D]. 王艳.西北大学 2011
[9]高校跨学科培养人才的管理创新研究[D]. 周光英.中南民族大学 2010
[10]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科文化适应研究[D]. 丁学芳.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24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52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