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2024-02-14 14:59
  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形成的历史背景下,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的问题,既有机遇也有挑战。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2005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提出意见,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可见理论性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学生“红色社团”是社会对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形象称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很多,但是随着学分制的实施,班级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用渐渐淡化,学生社团、网络等新兴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日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是通过研究高校学生“红色社团”,加强“红色社团”的建设,使之更好的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全文共四个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研究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理清与本文研究对象相关的理论。 第二部分对高...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 问题的缘起
        2. 研究的理论意义
        3. 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主要创新点
二、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发展及作用分析
    (一)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1.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兴起及发展
        2.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特点
    (二)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1.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
        2.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有利于锻炼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能力
    (三)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发展现状
        1. 高校标杆性“红色社团”的典型案例
        2. 高校标杆性学生“红色社团”建设积累的经验
        3.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建设的成就
三、高校学生“红色社团”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一) 新形势下高校“红色社团”发展的机遇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其充实内容、指明方向
        2. 相关文件政策的制定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 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为其开阔了生长空间
        4. 网络的运用为其发展拓宽了路径
    (二)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2.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成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活动吸引力缺乏
        4.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参与人数少,辐射面小
四、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发展对策探究
    (一) 完善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体制建设
        1. 完善“红色社团”的管理体制
        2. 建立“红色社团”的激励机制
    (二) 加强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队伍建设
        1. 切实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2.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社团成员整体素质
    (三) 增强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凝聚力
        1. 加大“红色社团”宣传力度
        2. 创建“红色社团”的品牌活动
    (四) 增加高校学生“红色社团”的投入
        1. 加大对“红色社团”资金的投入
        2. 提高“红色社团”相关资源的利用率
    (五) 增进高校学生“红色社团”间的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高校“红色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本文编号:3898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898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c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