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专业共同体的学术制度构建研究 ——以教研室为例
发布时间:2024-12-25 22:08
现代大学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组织,在富于挑战又充满希望的知识经济时代,它秉持固有的精神理念,发挥独有的知识权威,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从中世纪以来,大学的历程虽非一路辉煌,但无论在哪一段历史时期,它都以精英教育机构的姿态存在。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各项职能的直接承担着和组织者,它的发展与成功是大学各项事业发展与成功的前提条件。以基层为起点,对大学的结构与管理进行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探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基层学术组织是构成大学的细胞,大学的管理和运行归根结底是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与运行。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其最终的落脚点与执行者都在基层学术组织;在“去行政化”的改革过程中,也只有完善的学术制度才能够保障组织架构的合理性,达到学术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在相携而行的政策背景下,教研室学术制度安排的优劣直接影响大学的发展与改革的未来。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研室学术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紧依“提出问题—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证法则,通过对教研室(学术制度)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其在职责范畴、行为主体、奖惩机制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总结运行机理与主要...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政策背景
(二)问题形成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述评
(二)关于学术制度的研究述评
(三)关于教研室学术制度的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专业共同体
(二)教研室学术制度
四、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共同体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研究的逻辑架构
一、专业共同体:大学教研室的学术释义
(一)作为专业共同体的教研室
(二)教研室的形成与演变
二、学科组织化:大学教研室的内在逻辑
(一)知识逻辑下的学科载体
(二)功能观照下的基层组织
三、权力与利益:大学学术制度的供需伦理
(一)应然之态:学术制度的需求
(二)实然之态:学术制度的供给
四、利益相关者:教研室学术制度的实践主体
(一)利益相关者的归类方法
(二)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中利益相关者的甄别
第二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的现实观照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一)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评价指标构建的理念
三、评价指标的建构过程与量表设计
(一)维度构建
(二)制度评价的量表架构
四、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收集
(三)调研数据统计
第三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的问题述评
一、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的主要问题
(一)职责范畴涵盖不均
(二)核心利益相关者缺位
(三)激励机制功利化
二、学术制度供给不足的外生性因素
(一)砥砺前行:国内学术环境的发展性因素
(二)知识生产:国内科学研究的时代性因素
(三)话语权力:国际学术交流的竞争性因素
三、学术制度供给不足的内生性因素
(一)功利化:目标单一的学术价值取向
(二)企业化:效用优先的学术管理体系
第四章 “权威型”:德国大学的讲座组织及其制度化发展
一、进程回顾:德国讲座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16-18世纪:德国大学组织层次的分化
(二)19-20世纪: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形成
二、内容诠释: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构成要素
(一)制度化的分科教学
(二)组织化的科学研究
(三)规范化的师资建设
三、优势整合: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主要功用及启示
(一)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主要功用
(二)对我国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启示
第五章 “社团式”:美国大学的学系组织及其制度化发展
一、时空溯流:美国学系组织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境遇
(一)16-19世纪:美国学院模式的移植与组织层次的分化
(二)20-21世纪:研究型大学的建立与学系制度的确立
二、权责分明:美国大学学系建制的主要特征
(一)分权式的内部治理
(二)整合式的教师增权
三、协同合作:美国大学学系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美国大学学系制度发展的全新时代
(二)对我国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启示
第六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目标定位
(二)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原则设定
二、制衡与释放: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运行逻辑
(一)宏观统筹:大学的管办评分离
(二)中观连纵:学院的赋能增权
(三)微观合横:教师的本体发展
三、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内容呈现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的自我提升与完善
(二)知识导引下专业共同体的重组与提升
(三)科教融合中大学教学功能的回归与保障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20079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政策背景
(二)问题形成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述评
(二)关于学术制度的研究述评
(三)关于教研室学术制度的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专业共同体
(二)教研室学术制度
四、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共同体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研究的逻辑架构
一、专业共同体:大学教研室的学术释义
(一)作为专业共同体的教研室
(二)教研室的形成与演变
二、学科组织化:大学教研室的内在逻辑
(一)知识逻辑下的学科载体
(二)功能观照下的基层组织
三、权力与利益:大学学术制度的供需伦理
(一)应然之态:学术制度的需求
(二)实然之态:学术制度的供给
四、利益相关者:教研室学术制度的实践主体
(一)利益相关者的归类方法
(二)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中利益相关者的甄别
第二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的现实观照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一)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评价指标构建的理念
三、评价指标的建构过程与量表设计
(一)维度构建
(二)制度评价的量表架构
四、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收集
(三)调研数据统计
第三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的问题述评
一、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的主要问题
(一)职责范畴涵盖不均
(二)核心利益相关者缺位
(三)激励机制功利化
二、学术制度供给不足的外生性因素
(一)砥砺前行:国内学术环境的发展性因素
(二)知识生产:国内科学研究的时代性因素
(三)话语权力:国际学术交流的竞争性因素
三、学术制度供给不足的内生性因素
(一)功利化:目标单一的学术价值取向
(二)企业化:效用优先的学术管理体系
第四章 “权威型”:德国大学的讲座组织及其制度化发展
一、进程回顾:德国讲座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16-18世纪:德国大学组织层次的分化
(二)19-20世纪: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形成
二、内容诠释: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构成要素
(一)制度化的分科教学
(二)组织化的科学研究
(三)规范化的师资建设
三、优势整合: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主要功用及启示
(一)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主要功用
(二)对我国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启示
第五章 “社团式”:美国大学的学系组织及其制度化发展
一、时空溯流:美国学系组织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境遇
(一)16-19世纪:美国学院模式的移植与组织层次的分化
(二)20-21世纪:研究型大学的建立与学系制度的确立
二、权责分明:美国大学学系建制的主要特征
(一)分权式的内部治理
(二)整合式的教师增权
三、协同合作:美国大学学系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美国大学学系制度发展的全新时代
(二)对我国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启示
第六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目标定位
(二)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原则设定
二、制衡与释放: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运行逻辑
(一)宏观统筹:大学的管办评分离
(二)中观连纵:学院的赋能增权
(三)微观合横:教师的本体发展
三、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内容呈现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的自我提升与完善
(二)知识导引下专业共同体的重组与提升
(三)科教融合中大学教学功能的回归与保障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20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020079.html